《何以中原——淮陽伏羲女媧信仰研究》一書是李丹陽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他在博士期間師從著名民俗學家尹虎彬,這篇論文繼承了導師嚴謹扎實的學風、寬闊廣博的視野,是在民俗學研究范式轉向活態化、整體性研究后的一部力作。
在“朝向當下”論域中對伏羲女媧信仰的全方位探究
伏羲女媧神話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古代神話之一,甚至在中國神話中具有根源性、本源性的地位,任何神話探源都繞不開伏羲女媧。因此,對伏羲女媧這個話題的研究十分重要,李丹陽將研究視角挪移到當代淮陽地區的伏羲女媧信仰,是對伏羲女媧研究的必要補充和發展。
民俗事象從來不是單一存在的,作為民俗主體的人與民間敘事、民俗信仰、儀式活動以及它們所依存的活動空間往往是同時“在場”的,《何以中原——淮陽伏羲女媧信仰研究》以信仰為線,將目光聚焦于當下個案的整體性研究。如此,既能避免傳統伏羲女媧溯源研究中設定不同結論的諸多缺點,又能避免神話研究重過往輕當下的弊端。對淮陽伏羲女媧信仰的觀照讓我們看到了神話學“朝向當下”研究的鮮活和優勢,從而更加立體全面地展現了伏羲女媧信仰在當下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讓我們從淮陽一個小切口,看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魅力和廣泛影響。作者從淮陽當地伏羲女媧信仰的生成和發展、存在的文化空間、與之相關的儀式活動和民間敘事四個角度進行論述,不僅展現了淮陽作為中原腹地深遠的民俗傳統,也展現了民俗信仰對淮陽民眾生活的形塑,以及其中各種力量的角逐。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書既是一部嚴肅的民俗學著作,又是一部豐富多彩的生活史,是讀者體悟文化、了解風俗的絕佳窗口。
為民俗信仰與當下語境的深層次對話提供借鑒
《何以中原——淮陽伏羲女媧信仰研究》是對以伏羲女媧信仰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入透視,從空間場域(如廟宇、寢陵)到獨特的場地構建(如畫卦臺、白龜、龍湖等),從由伏羲女媧信仰發展出來的生殖崇拜所伴生的一些載體,如泥泥狗、擔經挑、布老虎等,再到伏羲女媧兄妹婚等多重民間敘事,無不是將古老的神話與民眾的現實生活串聯起來的符號。與眾不同的是,淮陽的伏羲女媧信仰不僅規模宏大、歷史久遠,更是具有太昊陵這樣獨特的文化建構和幾乎全民參與的廟會組織。同時,作者提出,淮陽的伏羲女媧信仰對整個中華民族主流文化形成了強有力的影響。河南作為中原文化產生、發展的核心地域,河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國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大背景下,妥善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以學理作為支撐,《何以中原——淮陽伏羲女媧信仰研究》正是這樣一部深入解讀淮陽典型文化遺產的著作,對于地方文化保護和文化資源開發,保護好、傳承好淮陽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深具參考價值。
以活態視角講好中國故事是學者的擔當,也是文化人的使命。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更好地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追求。
(作者:王文艷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