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從唯物史觀看,精神生活是物質生活的能動反映,物質生活的多樣性催生了精神生活的層次性,共同富裕不僅要實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還要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落腳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見,要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從傳統文化、人民主體、實踐動力等方面加以深刻理解和把握。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的豐富養料
推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同、均平、小康、民本等思想一脈相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個人精神素養,儒家思想強調個體修養提升,提倡仁愛、孝道、忠誠等美德,為人處世遵循“仁、義、禮、智、信”的基本規范,強調“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倡導個體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現精神層次的提升;道家思想則強調個體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心靈的寧靜與境界的提升;《易經》中的“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等,提倡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以義利之辨對待事物,以誠信之道對待人生。這些價值觀念主張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積淀著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價值追求,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筑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
以詩詞歌賦、傳統文學作品、傳統節日等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涵蓋了人們對理想信念、家國情懷、道德素養的不竭追求,凝聚著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價值共識,體現了人們對個人境界真、善、美的內在追尋,使得中華民族在困境中團結,在義利之間重道德追求,在矛盾沖突中求同存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著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古代先哲思想中的“民為邦本”“大同社會”“為政以德”“德者同于德”“上善若水”等思想,都飽含先哲對美好生活的深層次追求,構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厚歷史底蘊,影響著中華民族每一位成員,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文化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精神生活養分,我們要積極汲取,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特有的精神狀態和昂揚奮發的意志,不斷滋養精神文化生活內涵,讓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以人民為主體致力于促進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價值旨趣,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孜孜以求的目標。人民作為“現實的人”是社會生產生活的主體,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質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從而在精神上走向自由自覺。馬克思從目標指向、價值關系等層面闡釋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豐富內涵,不僅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還為構筑人類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美好藍圖。
在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更是我們黨的初心使命。從強調“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到“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新的生產關系以及樹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再到“社會主義不僅要使人民物質生活豐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實”,進而到“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都體現了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已深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追尋和實踐探索之中。
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全面把握“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內涵,更加關注三個方面。一是促進所有人的發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個人的“小滿”,也不是部分人的“富足”,而是全體人民形成穩定和諧的精神生活秩序,共同走向精神生活繁榮。解決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育等民生問題,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關鍵,以此縮小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等,使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個人,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提升人的發展的全面性。針對人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不斷因地制宜地提供精神文化產品、資源和服務,為人的發展提供精神養料。三是激發人的發展的主體性。堅持人人參與、各盡其能,堅持尊重人的主體地位,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成員的內在潛能和內生動力。
在實踐中增強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行動力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落腳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依靠“客觀獲得”的提高,還會受到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發展進程等的影響。
從社會層面看,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過程,前進路上必然會面臨城鄉區域發展失衡、收入分配不均等社會問題,如果沒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就可能喪失戰勝風險挑戰的精神動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除了能使人產生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還可以為人們構建一個相對獨立且溫馨的精神港灣,能最大程度地產生自豪感、認同感與內驅力。當下,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在于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深化理想信念和政治大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新時代社會治理的融合創新,進而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精神生活更好地支撐國家與個人的發展。從個人層面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所具有的穩定、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和能力,其本質是為了提升主觀幸福感、相對獲得感和絕對安全感。獲得感是人民群眾基于自身對物質或精神層面客觀獲得水平的一種主觀評估,幸福感是在獲得感和安全感基礎上的積極情緒情感體驗,安全感就是對可持續性獲得的主觀判斷。其中,獲得感是基礎,幸福感是提升,安全感是保障。由于地域、群體不同,再加上社會關系、認知水平等不同,使得人們對共同富裕的心理感知會呈現差異。實現精神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是縮小地區、城鄉物質生活水平的差距,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增長,才能讓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真實可感,這種主觀獲得水平的提升,能極大調動人民群眾投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設。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需要在不斷探索共同富裕的實踐中總結提煉。現階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從微觀表征到整體樣態、從個體滿足到共同發展的融合互動,形成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作者:劉偉偉 杭州師范大學中國教育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