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價值共融的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凝聚各主權國家間的共識已成為國際關系研究的核心議題。納伊姆·伊納亞圖拉和戴維·布萊尼所著《國際關系中的差異問題》,是一本深入探討國際關系中差異因素及其影響的著作,為我們理解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理論洞察。
重視國際關系中的差異
該書聚焦國際關系中常常被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差異”問題,涵蓋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多個維度,跳出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框架,不再僅僅關注權力、利益等常規要素,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廣泛存在的各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塑造國際關系的形態和發展軌跡,通過豐富的案例研究和理論分析,闡述了差異在國際交往中引發的種種現象及問題。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在外交政策制定、國際合作與沖突解決等方面的差異表現;歷史經歷的不同如何影響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行為和認知;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又是如何導致國際貿易摩擦和全球經濟治理困境等。書中還探討了這些差異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如何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構建更加和諧、包容的國際關系秩序。
傳統國際關系研究往往側重于宏觀層面的權力結構和利益博弈,而該書另辟蹊徑,從差異這一微觀且多元的角度切入,讓我們看到了國際關系中那些被掩蓋在權力和利益之下的豐富細節和復雜互動。這種視角的轉變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國際事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避免陷入單一的分析模式和思維定式。書中不僅構建了關于國際關系中差異問題的理論框架,還通過大量翔實的案例支撐和闡釋這些理論,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從基督教的征伐到污名化印第安人再到對他者的絕對化與排斥,該書通過這些鮮明的案例闡釋了西方文明對異質文明的觀念及實踐是同化而非共存。這種以案例為基礎的闡釋方法,不僅將抽象理論具象化,使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清晰地展現了差異問題在國際關系中的具體表征及深遠影響,有效增強了書籍的學理性、邏輯性和可讀性,使讀者能夠直觀把握西方文明對待異質文明的復雜態度及其國際關系實踐后果。此外,該書融合了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成果,體現了跨學科研究的優勢。例如,書中運用歷史學的方法追溯差異的形成與演變,借助社會學的理論分析差異在社會層面的反映和作用,結合文化學的視角探討文化差異對國家行為和國際關系的塑造等。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視野拓寬了國際關系研究的邊界,為該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
從多元文化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該書從微觀角度審視世界體系中“絕對化他者”的理論路徑,值得肯定和贊賞,且觀點立場鮮明,全文論述展現出“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大同理想。借助豐富的案例,該書深刻揭示了絕對排斥差異與追求“同一性帝國”的荒謬,強調唯有摒棄同化夢想,才能最大化推進多元而統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面對異質文化共同體的共處現實,探尋觀念與規范間的重疊共識顯得尤為關鍵。鑒于國際體系中統一價值規范的缺失,構建包容對話式的國際體系成為實現康德式永久和平的關鍵路徑。從建構主義視角審視,國際規范并非先驗存在,而是在自我與他者互動過程中逐步建構的產物。因此,淡化文明間的差異,促進不同文化共同體在良善的國際體系和國際文化環境中相互交融,是形成共享世界的必要條件。
包容多樣的國際體系是該書追求的理想模式,因而關于建立“真善美”國際規范的問題,其緊迫性與深遠意義不容忽視,尤其應引起國際關系學術界,特別是建構主義研究者的深切關注。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國際社會中,各國和地區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這要求我們摒棄單一霸權式的價值判斷,轉而通過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尊重差異,尋求共同利益和價值契合點。
該書同時也提出重疊共識下國際規范的通約性,互動增加親密度,互通提高互認度。因此,在共同規范下的互動中,各國應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共同制定和遵循符合大多數國家利益的國際規范,以促進國際秩序的和諧穩定和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逐步建立“真善美”國際規范,推動國際社會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突破的方向與趨勢
誠然,該書也存在一些細微問題需要指出:首先,理論深度的平衡問題。由于涉及的內容廣泛且采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在某些章節中,對于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論的闡述可能略顯分散,導致理論深度的挖掘不夠集中和深入。例如,在第二部分第六章關于多重主權與重疊主權的論述中,該書呈現的空間邊界“稀釋”觀念稍顯理想主義。在當下的國際體系中,主權國家無疑是最為關鍵且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行為體。領土主權作為主權國家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這樣的現實,空間邊界雖然會在小范圍、小規模內遭受低烈度的侵蝕,但從整體而言,依然具有較強的穩固性,不會輕易被撼動。鑒于此,在當前情境下,更為可行的路徑是在觀念層面尋求突破,探尋重疊空間,以此淡化觀念邊界。通過借助觀念的力量推動國際體系朝著良善的方向發展,從而構建更為和諧、公正的國際秩序。
其次,案例分析的全面性。盡管書中列舉了豐富的案例,但在全球國際關系的宏大背景下,仍然難以涵蓋所有類型和地區的差異。一些相對較小或處于國際關系“邊緣”地帶的國家和地區的案例可能涉及較少,這可能會使讀者在理解差異問題的普遍性和多樣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第六章中選取單一地區作為案例支撐觀點,從全球視野來看,這一論證方式稍顯單薄。世界格局復雜多樣,不同地區、國家在政治、歷史、文化及地緣戰略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僅依據特例進行論證難以全面涵蓋和有效反映國際關系中主權相關問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這種論證模式可能會限制觀點的普適性與說服力,無法充分展現多重主權與重疊主權在全球不同情境下的表現與影響。
最后,對于一些新興國際關系現象和趨勢,如網絡空間中的差異與互動等,書中的案例分析可能還不夠及時和充分,無法完全反映當前國際關系發展的最新動態。
(作者:王偉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