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呈現出了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即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逐漸進入到全球都市化社會的發展階段,全球大部分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之中。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對城市化進程與空間政治等話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諸如“空間生產”“空間修復”“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等代表性觀點。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地理學家多琳·馬西的空間政治經濟學同樣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國外學界可謂獨樹一幟,她的理論從勞動的空間分工、權力幾何學、全球地方感等多維視角開展研究。
重慶交通大學丁乙副教授的專著《空間的資本化:勞動分工及其社會結構重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對多琳·馬西的空間政治經濟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丁乙是國內較早研究多琳·馬西空間理論的學者之一,曾參與翻譯其重要代表作《空間、地方與性別》,并赴英國同多琳·馬西教授團隊展開合作交流。該書以勞動的空間分工為主軸,圍繞勞動分工的具體形態、空間權力關系、社會空間本質、勞動的性別分工等議題展開論述,重點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
勞動分工的空間邏輯。該書梳理了勞動分工理論發展的三大邏輯,即生產邏輯、資本邏輯、空間邏輯。這三大邏輯層層遞進,分工的生產邏輯是起點;分工的資本邏輯是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后,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出來的理論視角;分工的空間邏輯則是資本邏輯在世界市場的一種延續,特別是在全球時空壓縮的背景下愈發突顯。在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問世一百多年后,多琳·馬西教授沿著恩格斯的足跡繼續探查英國產業區位經濟發展等問題,提出了勞動的空間分工理論。加之20世紀60年代末的“空間轉向”運動,空間理論與政治經濟學相結合,最終確立了勞動分工的空間邏輯。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空間形態。通過對比研究恩格斯與多琳·馬西對英國傳統產業區的不同考察,可以勾勒出英國各產業區的發展脈絡,探索產業地理與國際勞動分工變遷的內在關系。在研究方法上,把勞動分工過程同社會空間形態、地緣關系、資源稟賦等因素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勞動的空間分工理論。這個理論關注的焦點在于:勞動分工的空間形態;勞動的空間分工與不平衡發展的相互關系;由勞動的空間分工所引發的社會結構的空間分化;社會關系的空間結構失衡與權力幾何學。
社會空間的本質。地理的不平等發展與勞動的空間分工相互作用,導致了社會關系的空間結構失衡。空間中的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及空間正義的可能性是馬克思主義人文地理學的核心議題。該書強調了社會性與空間性之間存在不可割裂的相互關系,社會空間的概念基于社會關系,而非純粹的量化研究。在社會空間理論中,存在著各種觀點和主張,其中的代表性觀點包括:現代主義、殖民主義 、“羅斯福推論”、拉克勞的空間理論等等。通過對上述觀點的批判,在理論上樹立了動態發展的空間觀,尤其是在分析地方關系時,開放的空間觀衍生出了一種能夠包容、吸納世界文化的場所精神,即全球地方感。
勞動的性別分工。該書闡釋了勞動的空間分工的性別面向,指出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鮮明的性別分析視角,強調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臻g女性主義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批判了現代性空間觀中的精英主義和性別視角缺失,分析了勞動的性別分工與性別關系的變化、勞動的性別分工及其空間結構等問題。
總而言之,該書從勞動的空間分工視角出發,考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空間結構及資本全球化的內在邏輯。立足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展現了空間政治經濟學中一個新穎的分析視角。
(作者:郭麗雙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