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是我們黨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寶貴經驗。王海教授的《新時代治國理政思維方法研究》(學習出版社2023年版)一書,不僅全面剖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維方法的形成、特色及時代價值,還深入闡述了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的理論基礎,及其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與發展,在深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的同時,也為運用科學思維方法涵養和提升改革創新能力提供了理論啟示。
科學的思維方法是理論和實踐的橋梁。該書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邏輯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邏輯相結合,明確堅持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該書認為,思維方法問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觀察和分析、認識和處理各種問題時所運用的基本方法。思維方法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分析和判斷,決定著人們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結果。科學思維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鮮明體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方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的重要思想方法。事實上,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抽象概括,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然而理論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實踐,必須通過科學思維方法的解讀和轉化。同時,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試錯過程,它同樣需要科學思維方法的指導。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助于設計合理的實踐方案,還能夠引導我們對實踐經驗加以反思,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和原則,為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提供新的素材和動力。因此,科學的思維方法在連接理論和實踐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是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媒介,又是實踐向理論升華的橋梁。
新時代治國理政是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創新實踐的過程。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對實踐產生重要的反作用,對人們從事新的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用科學思維方法指導實踐,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該書結合新時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層面的實際案例,生動展示了這些思維方法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指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式,使得書中的觀點更加鮮明、更具創新性和實用性。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是以科學思維方法為指導的一場深刻而廣泛的創新實踐過程。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發展脈搏的精準把握,更是對科學理論與創新實踐深度融合的生動詮釋。該書認為,科學思維方法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思想武器,戰略思維使其站在全局高度,謀劃長遠發展,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創新思維則激發其敢于突破常規,勇于探索未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辯證思維教會其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找到平衡點,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法治思維強化其依法治國理念,確保權力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底線思維則保證其時刻保持清醒,堅守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利益等核心價值底線。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中,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科學思維方法貫穿始終,引領實踐持續突破。該書從現實角度理解和把握科學思維的實踐偉力,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崇高的使命擔當。
堅持科學思維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具有內在一致性。該書在論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科學思維方法過程中,始終堅持將“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原則貫穿于科學思維方法的運用之中,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科學思維的運用提供了鮮明的價值導向。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屬性,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一切探索、一切實踐,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都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該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系統論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科學思維方法,明確中國共產黨在用科學思維指導實踐的過程中,始終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強調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該書從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科學思維角度,透視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根本價值導向,彰顯了對實踐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統一性的把握。
總之,該書對新時代治國理政思維方法的深入剖析,不僅展現了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研究成果,也為理解和把握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復雜性與深遠意義提供了新視角。
(作者:孫琳瓊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