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史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并作出重要指示,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全面實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把推動體系化學理化研究作為主攻方向,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大思想觀點特別是原理性理論成果,開展“有組織科研”和多學科協同攻關,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研究成果,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服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大局。
標志性工程打造標志性成果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總書記在“6·2”重要講話中提出的重大時代命題,是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崇高使命。
響應領袖號召,2023年6月3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翔第一時間主持召開院黨組擴大會議,組織傳達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6月15日,制定《中共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于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和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工作方案》,對全院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出全局性謀劃和系統性部署。
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領導小組成立,組建由院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研究制定工程實施方案,組織實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實際行動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之舉,也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載體。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共陸續舉辦7次文化文明主題的重大成果發布會,先后推出了《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報告:走向全面繁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編)中國通史綱要》《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兩個結合”基本問題研究》《中華之道——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學闡釋》《文明中國——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學闡釋》《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歷史特點與當代價值》《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基于唯物史觀的考察》《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的首創性意義》等一批重要學術專著、理論文章和學術論文。
截至今年4月,全院共發表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關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頂級或權威期刊論文近50篇,出版優秀專著20余部。
作為我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的“旗艦”成果,《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報告:走向全面繁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書,是國內首部全面展示新時代我國文化理論和實踐發展成就的研究成果。該書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領域取得的最重要理論成果,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世界性貢獻。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引領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正在信心百倍地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聚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聚焦黨和國家事業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從整體的、歷史的、宏觀的角度研究文明文化發展,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以高質量的理論成果賦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實踐。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事關文脈傳承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基礎與文明動因,蘊含在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之中。
2023年6月3日下午,全國史學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召開。高翔院長在會上強調,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服務,是當前史學界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務。
盛世修史,史載盛世,是一個強大民族傳承精神文脈的重要途徑。
《(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是黨中央批準啟動的國家級重大學術工程,已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是中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
據了解,該工程由全國400多位史學研究者共同參與,從文明起源一直寫到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召開,包含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當代歷史,總計30卷、2000余萬字,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書稿撰寫,2026年完成全部出版。《(新編)中國通史》采用斷代史和專門史相結合的纂修方式,整個工程廣泛運用新時代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的新理論、新史料、新方法,探索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規律,力圖打造一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時代通史著作。
今年5月發布的《(新編)中國通史綱要》一書,是該工程的階段性重要成果。該書提綱挈領厘清中國歷史進程和社會形態演變的主線,闡明中國歷史發展規律和中華文明特質,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不同側面揭示中華民族精神價值和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
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趙慶云認為,中國歷史學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建構離不開通史纂修實踐,中國歷史學知識體系建設的成就,終歸要在通史性著作中予以凝結、積淀,并且不斷豐富、完善。
同期發布的《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一書,按照文明成長歷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為主線,展現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動的歷史真相,昭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品格和世界意義。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學斌看來,該書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容納之量,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消化之功,講清了中華文明的永續之道。
“五個突出特性”彰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內在特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了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高度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帶頭學習、帶頭研究、帶頭闡釋的標志性成果《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一文,從“‘五個突出特性’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到“準確把握‘五個突出特性’,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的歷史必然性”再到“深刻理解‘五個突出特性’的時代價值,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三個方面,分別進行了系統論述。文章指出,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在《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歷史特點與當代價值》一文中提出,統一性作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撰寫的《中華之道——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學闡釋》一書,系統考察了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歷史內涵和哲學基礎,進而揭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即中華之道,生生變化的宇宙論以及在變化中把握常道的歷史主動性,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旺盛的創造力和自我變革精神,是中華文明創新性的根源。“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及其背后的制度精神即“公天下”的理念,是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內在原理。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劉震表示,該書鮮明論述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在哲學層面的內在自洽性,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同時,強調了“五個突出特性”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是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文化交流和推動社會和諧的關鍵。
中國歷史研究院編著的《文明中國——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學闡釋》一書,利用豐富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對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進行了考古學闡釋,科學揭示了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彰顯了考古學的時代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認為,文字建構了己身文明的概念體系,文字的傳承也就意味著建立在這一概念之上的思想傳承有序,這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綿續不絕。
深化對“兩個結合”的學理化闡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撰寫的《“兩個結合”基本問題研究》一書,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重要論述為文本依據,對“兩個結合”提出的時代背景、發展脈絡、構成要素、基本內涵、哲學基礎、根本要求、基本路徑、生動實踐和重大意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深入闡釋了“兩個結合”蘊含的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闡明了“兩個結合”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原創性貢獻,深層揭示了“兩個結合”對于新時代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深遠影響。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肖貴清認為,該書從縱向維度梳理和分析“兩個結合”的歷史脈絡,從橫向維度研究和闡釋“兩個結合”的邏輯體系,準確提出“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和基本路徑,從“兩個結合”視角分析和把握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李國強撰寫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蘊》一文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思想理論層面的認識論,也有實踐層面的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規律性認識,也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新發展、新創造、新升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張志強在《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的首創性意義》一文中提出,“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首創性論述,“第二個結合”蘊含著大歷史觀和新的文明觀,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和文明根基。
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歇,文明的進步動力澎湃。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才能在大有可為的時代大有作為。奮進新時代,矢志不渝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永遠在路上!
作者:張清俐 張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