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已過百年。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依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入選復旦大學“望道書庫”、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安徽大學余建軍副教授的著作《從進化論到唯物史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起源史研究》便是考察這一問題的力作。
研究領域的新穎
該著作的研究領域或研究內容比較新穎,富有創新性。此前,對于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從進化論向唯物史觀的轉向、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學界皆展開了比較廣泛而深刻的研究。但是,對于從進化論到唯物史觀這一段中國近現代哲學思想史,學界卻鮮有涉及,更遑論研究專著了。盡管已經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哲學史和思想史論著可謂汗牛充棟,但是從中難覓從進化論在中國到唯物史觀初傳中國的理論演進與轉變的清晰思想脈絡。因此,闡釋清楚這一理論發展脈絡,是很有必要的。該著作便旨在考察這一段哲學思想史,理清其中哲學思想演進和轉變的思想脈絡,以求闡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源史。從內容上來看,該著作在整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和演進;第二部分是從進化論到唯物史觀的理論轉向;第三部是唯物史觀在中國的興起。至于闡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源史,為何要以嚴復翻譯《天演論》、開始在中國傳播進化論為起點呢?王南湜先生在給該著作作的《序》中予以了解釋:“如果說世界觀是道,那么戊戌變法之前的中國之道無疑便是天理觀,而此后近代中國的道則是進化論。進化論取代天理觀成為近代中國的新道,全方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而唯物史觀正是取代進化論作為新道在現代中國興起的。因此,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源史,至少應該溯源到進化論在中國的興起,才能很好地切中問題。”
研究方法的合理
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實踐哲學的方法,即將實踐哲學認為理論從屬于實踐并為實踐服務的觀點化為方法論。“實踐哲學的理路認為,實踐活動是人的最為根本的能力,理論的功能主要在于改變世界。理論活動是實踐活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理論理性從屬于實踐理性。理論活動的阿基米德之點奠基于生活實踐,理論理性不能絕對超越于生活實踐,而只是相對地超越于生活實踐,生活實踐始終牽引著理論活動。”采用這一方法并遵循其精神實質,作者在考察每一個概念、理論觀點和思想體系時,首先著重考察它們的實踐基礎和實踐旨趣。我們認為,這一方法對于作者實現其研究目的是非常有裨益的,因為它使該著作做到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使該著作的內容在邏輯上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王南湜先生在《序》中評價道:“考察從進化論到唯物史觀這一段思想史,以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源史,難度其實不小。從時間跨度來看,從甲午戰爭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間不到30年,但是這個時間段是一個多事之秋,歷史變局之多,思想理論嬗變之快,都是空前的,故而考察起來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余建軍博士主抓從進化論到唯物史觀這一思想線索,從‘道’的維度,化實踐哲學為方法論,展開研究,理出了一條比較清晰的理論脈絡,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其理論目的。”
學術觀點的突破
在學術觀點上,該著作取得了不少突破。于此擇其要者來加以評介。其一,明確主張嚴復是中國近代哲學的開創者,并作了理論說明和論證。其二,主張譚嗣同的進化論富有“革命”氣息,他才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通向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橋梁”,而不是鼓吹了不少“革命”詞句并無革命實質的梁啟超。其三,認為進化論天道與人道相合相分的邏輯結構開創于嚴復,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進化論將天道與人道相分的一面徹底化了,即他們認為天道與人道是不同的。其四,認為無政府主義者的互助論是“競爭”與“互助”的進化論,并作了理論說明和論證。其五,認為唯物史觀取代進化論的原因有四點:首先,這是中國近現代社會政治實踐的需要;其次,進化論與唯物史觀具有內在的邏輯同構性;再次,進化論與唯物史觀具有內在的理論共通性;最后,相較于進化論,唯物史觀要更為合理。其六,唯物史觀興起的必然性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首先,既有的理論武器即進化論已經不能擔當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的歷史使命。其次,新傳入中國的理論不能作為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再次,中國傳統哲學理論及其新形態也不能作為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最后,唯物史觀能夠擔當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的歷史使命。”王南湜先生在《序》中指出:“從邏輯上來看,闡釋唯物史觀在中國興起的必然性必須從這四個方面去論述,缺一不可。”其七,認為李大釗對唯物史觀內在張力即決定論與能動論的矛盾的闡釋,持一種“點而不破”的立場,把握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哲學的精神本質,這恰恰表明他對唯物史觀的闡釋是正確而深刻的。其八,實踐哲學思維方式的始終缺失是從進化論到唯物史觀這一段中國近現代哲學思想史的根本性的理論缺陷,而且它又邏輯地導致了其他兩個方面的理論缺陷即世界觀與真理觀的“貌合神離”和理論與方法的“欲合終分”。由此,該著作主張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創新必須以實踐哲學為范式。總的來看,這些學術觀點的突破,是值得肯定的。它們為該著作增光添彩,從而使該著作在總體上富有創新性。
此外,該著作資料翔實,而且絕大部分資料為一手資料,給人一種厚重感和可靠感。作者在論述時,力求做到言之有據,不憑空捏造。這對于做好哲學思想史的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該著作不足之處主要就在于考察進化論的份量比較重,而考察唯物史觀的份量比較輕。后期如修改,建議增加考察唯物史觀的份量。
(作者:聞曉祥 巢湖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