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教授的《出位而思:跨文化視野中的文藝理論》(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最近出版,很高興看到他在學術研究中又有新的成果。李勇是1992年考入廈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在廈大讀書期間,他對學術研究充滿熱情,心無旁騖,全身心沉浸在學術研究中。我們因為個性和志趣相近,很快成為忘年交,交流頻繁、融洽和自由。那時,中國學術界迎來了新一輪譯介西方理論的熱潮,而且所譯介的理論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藝理論了,而是以打破學科邊界為特點的各種社會理論和文化理論。李勇對這些理論很感興趣,我們每天在散步時也常常討論這些新理論,從福柯的話語理論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從現代性到后現代再到全球化理論,從后殖民主義理論到文化霸權理論等,無所不談。我想,大概是那時的潛心閱讀使李勇形成了廣泛的理論興趣,所以他以后的學術成果也具有不斷跨越邊界的特點。
理論研究也是對現實的超越,就像文學藝術是對現實的超越一樣。理論的超越有兩種不同的模式,一是縱向的形而上的超越,二是橫向的間性的超越。縱向的超越是一種哲理的思考,是對一個對象、一個問題的抽象思辨,追求的是思想的深刻性;橫向的超越是一種越界的思考,是對不同對象間復雜關系的揭示,追求思想的復雜性與豐富性。縱向的超越需要研究者具有仰望星空的理想,甚至有一種為真理獻身的道德勇氣;橫向的超越需要的則是腳踏實地的精神,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真切關懷與敏銳觀察。兩種超越沒有高下之分,只是關注的問題不同,思考的方法不同。其共同之處在于都會擺脫已有知識框架的束縛,探索尚不為人所知的領域,討論尚未為人所察覺的問題。
李勇的這部新書所進行的理論探索屬于橫向超越的理論模式。他所關心的是不同文化間交流對話中所遇到的復雜狀況。文化差異、文化想象、文化誤讀、文化融合等,這些都是屬于超越文化邊界、進行文化交流時遇到的問題。這些具體問題在實際發生的過程中又會有出人意料的復雜性與偶然性。比如,李勇在書中所討論的批判西方中心主義問題,同樣是反對西方中心主義,林語堂與薩義德就有所不同,林語堂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更有建設性,希望找到可以與西方中心主義對話的理論系統。再比如,同樣是西方文化的“背叛者”,謝閣蘭與高更、凡·高就有所不同。謝閣蘭雖然欣賞異國情調,但他骨子里還是認同西方文化身份的,他不希望變成一個異鄉人。高更和凡·高卻不僅僅欣賞非西方的藝術,他們真誠地渴望變成非西方人,凡·高幻想成為日本人,而高更則以融入毛利人的世界為榮。這些具體的差異不僅對他們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跨文化研究中思考超越文化邊界問題提供了案例。李勇在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探索也體現出了橫向超越理論模式的特征。
在這部新書中,李勇以跨文化研究的視野來討論文藝理論,而所討論的對象又是范圍廣泛的,既包括文學,也包括藝術。他在跨文化比較的視野中,又加入了跨學科研究的方法,因此,李勇所進行的探索已不再是對文學藝術的審美研究,而是以文學藝術為切入點,對這些具體的文藝現象所牽涉的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考察。這種考察實際上是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的,一是在文學藝術層面上,分析不同文化中的文學藝術之間的交流、誤讀、借鑒所形成的文藝創新問題;二是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中所遇到的文化差異、文化想象與文化整合問題。這兩個問題雖然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關聯的。為了深入分析不同文化間文藝活動的互動,就必須對文化背景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討。因此,必然從文藝問題的研究拓展到文化問題的研究。反過來也一樣,不同文化之間復雜的交流活動,也需要在文藝活動的實例中進行分析,才更能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可能遇到的豐富性、復雜性甚至偶然性。從這兩個層面的互相關聯來看,文藝理論的研究似乎應該回到對文藝活動的復雜性的探討。充分認識文藝活動所處的具體場域的復雜狀況應該是理論研究的一個基本任務,把理論思考的焦點從抽象的思辨轉移到復雜的文化關系的考察,理論可以在深刻性之外獲得豐富性,這是理論研究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橫向超越的理論價值之所在。
不過,文藝理論研究并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文藝活動以及所牽涉的文化關系的復雜性的探究上,而應該進行理論系統的建構。不管是跨文化研究,還是跨學科研究,最終都要對文藝活動本身的性質進行論述,這是文藝理論研究的目標。李勇在緒論中對這個問題也提出了思考,他認為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來思考文藝理論問題,目標是建立起一種全球性的文藝理論體系,在不同文化場域的文藝理論與文藝實踐中找到基本的共同之處,同時對不同文化中文藝理論的差異進行比較研究,找出可以互補的因素,從而使全球性文藝理論體系具有可以涵蓋不同文化的文藝思想與文藝現象的普遍性。這個構想與錢鍾書、劉若愚、葉維廉、張隆溪等從事比較詩學研究的學者的研究路徑是一致的。實際上,從近代以來,中國學者在從事文藝理論研究的同時,大多也吸收了不同的文論資源,文藝理論所討論的對象也是全世界不同國家的文藝現象,只不過在比較詩學研究中,如何將不同文化中的文論與文藝實踐納入一個統一的框架中,才成為一個被自覺反思的理論問題。這是文化的自覺,也是理論的自覺。有了這種自覺意識,文藝理論研究可能會走向更加細致、更加深入、更加復雜的探索之路。在這個意義上,從跨文化研究的視角反思文藝理論問題,既是對文藝理論研究方法的探索,也是在建構一種理論觀念——提出一種學說之前必須具備元理論意識。這是跨文化研究對于文藝理論研究的重要價值之所在。
在全球化時代,文藝理論研究已經無法再封閉在自己的文化傳統內部了,不能只“跟著說”或“接著說”了。開放的全球化的視野已經成為文藝理論研究者必備的素養。即使從事自己民族傳統文論的研究,也應該置身全球文化的場域中才可能取得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成果。只有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自覺地納入全球性文論體系建構的過程中,才會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看,這樣的判斷應該是合理的。李勇在書中反復論述的就是從“和而不同”到“存異求同”,以及“化異歸同”的主題,這也是他在全球化時代的切身體驗。
(作者:林興宅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