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開啟了宏觀經濟全面強化數據要素、各產業各企業全面開展數字化轉型。無疑,數字經濟發展面臨新機遇與挑戰。數字經濟研究,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研究方興未艾,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總體上講,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且有些研究未能發現數字經濟的底層邏輯、理清數字經濟、聚焦數字經濟的真問題,突顯“蜻蜓點水”、不落地、停留在“皮毛”層次上,對數字經濟研究與實踐指導作用有限。為此,需要對數字經濟研究進行必要的思考,以期瞄準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開展研究,有助于服務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數據與知識有交集相同的一面,也有互不包含的不同的一面,決定了數字經濟與知識經濟的關系也是如此。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數字經濟是以數字技術驅動的經濟;但數字經濟還具有數據涌現的特點,即數字經濟往復運行過程中投入大量的數據,并產出大量的新數據,形成海量的大數據,又為數字技術研發及其產品產業與經濟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這種形態表現在宏觀、中觀和微觀等三個方面。在微觀層面,它體現為利用數字技術,如ICT或大模型技術創造或改造提升(數字化)的產品(服務),即數字(經濟)產品,包括創造的(新的)數字產品和改造提升的數字化產品。它們是數字經濟的基石,其核心是數字技術及其產品化。對于同類的數字產品或數字化產品加總就是數字經濟產業,即中觀層面上的數字經濟,其核心是數字技術及其產業化;對于所有的數字產業加總就是數字經濟總體,即在宏觀層面上的數字經濟,其核心是數字技術及其經濟化。同樣地,以區域核算劃分數字經濟,就有某區域數字經濟或(某)產業,所有區域數字經濟或產業相加就是數字經濟總體。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是對宏觀經濟不同劃分的結果。基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劃分,數字經濟有三部分構成,分別被包含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中。可以簡化表示為:數字經濟=數字經濟I+數字經濟II+數字經濟III。數字經濟I,即應用數字技術創造的(產品,以及產業)數字經濟本身就是實體經濟(包含金融科技,從事金融業務的實體經濟);數字經濟II,即應用數字技術對實體經濟數字化(改造提升),如數字化程度達到60%以上,則此實體經濟數字化實現轉型,成為數字經濟;數字經濟III,即應用數字技術對虛擬經濟數字化(改造提升),如數字化程度達到60%以上,則此虛擬經濟數字化實現轉型,成為數字經濟。進而,數字經濟(I+II)占實體經濟比重和數字經濟III占虛擬經濟比重分別表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數字化程度,數字經濟(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占比表示宏觀經濟的數字化程度。可見,一方面,發展數字經濟直接壯大發展了實體經濟,并提升實體經濟數字化水平,同時改造提升的虛擬經濟數字化水平;另一方面,如此三項占比越大,說明數字化程度越高。再一方面,同樣可以測算出數字化的貢獻,即數字化前后凈收益的增量。一般地,數字化貢獻與數字化占比呈正相關關系。數字經濟I可以稱為狹義數字經濟,由數字技術創造的數字產品、數字經濟業態;數字經濟II和數字經濟III可以稱為廣義數字經濟,由數字技術改造提升的數字化產品、數字經濟業態。因此,數字經濟(總體)包括狹義數字經濟和廣義數字經濟。
發展數字經濟,關鍵基礎是數字技術研發。當然,技術也是可以引進學習掌握的,但如果沒有內生的創造力,那么學會掌握的技術永遠是落后的,更談不上研發超越。也就是說,創造力是遠遠超越技術層面的,需要文哲史層面的素養,尤其生態環境與社會價值道德倫理底線或紅線考量。因此,發展數字經濟,還需要有利于數字技術研發、數字技術產品化產業化發展及其經濟效率提升,以及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提高的有關社會、經濟、生態、技術的體制機制制度與政策、環境與文化。從經濟學視角研究,把握數字經濟技術,尤其非技術因素的復雜性,以期取得成果,為數字經濟發展及其多元優化決策提供科學合理有效的營商環境知識服務體系十分重要。
基于營商環境知識服務體系、數字經濟與知識經濟理解、經濟學研究視角,需要把握從總體、產業或區域、企業統一邏輯下研究數字經濟。企業數字經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做實做大做強企業數字經濟需要總體頂層研究“高屋建瓴”,產業或區域中層研究“頂天立地”,企業底層研究“落地有聲”堅實。
從總體上需要研究:(1)經濟學理論的中心問題——資源配置最優化。如數字經濟,包括狹義和廣義數字經濟配置資源的特點,以及數字技術創造的數字產品或數字技術改造提升的數字化產品中如何配置稀缺資源,以實現多主體多目標多約束多階段等多元優化。(2)經濟學的核心——價格。數字經濟,包括狹義和廣義數字經濟產品價格決定的特點與供求分析,以及如何確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或虛擬經濟的比價及其關系。(3)經濟學的思想——效率。數字經濟,包括狹義和廣義數字經濟效率的特點,以及它們與實體經濟或虛擬經濟如何實現帕累托效率。(4)經濟學的方法——優化方法。數字經濟,包括狹義和廣義數字經濟研究方法的特點,尤其數量(計量或定量)、大數據與大模型方法的特點,以及面對數字經濟復雜性如何選擇契合的知識化的多元優化方法。尤其數據要素價格與數據資產價值、數字經濟核算、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數字化程度與貢獻測算方法等基礎方法。(5)經濟學的外部性——生態環境與社會價值道德倫理。在社會價值道德倫理底線和紅線下應用數字技術,尤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技術,數字經濟與人類、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發展。(6)經濟學的知識服務——營商環境。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度與政策等頂層設計,即營商環境知識服務體系中頂層的知識服務。
以上理論研究結合諸如數字經濟與新質生產力、數字經濟與金融風險、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全國統一數據市場、數據互聯互通與互惠互利的貿易與碳數據體系,以及有關經濟社會、醫療、教育、科創等領域規范的數字需求市場等現實需要,將形成或豐富數字經濟理論與方法,以服務于數字經濟研究,并提供營商環境頂層的知識服務。
從產業或區域層面需要研究:(1)(區域)數字經濟產業技術研發投融資,狹義和廣義(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及其政策,以及它們與其他,尤其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產業關系。(2)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產業結構,尤其區域狹義和廣義數字經濟產業布局、差異化發展與聚集,以及它們與其他區域產業關系。(3)基于通宏洞微,對于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度與政策等頂層設計,怎樣進行承上啟下的產業或區域細化等,即營商環境知識服務體系中中層的知識服務。
同樣,以上理論研究結合諸如產業或區域數字生態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融合,以及基于數據要素市場、互聯網平臺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數字農業、數字工業、數字服務業,尤其數字金融、數字健康、數字文旅、數字科創等產業現實需要,將形成或豐富數字經濟理論與方法,服務于數字經濟產業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并提供營商環境中層的知識服務。
從企業層面需要研究:(1)在狹義和廣義下,數字經濟企業經濟行為與運行,以及數字化治理結構、數字技術研發與數字化產品開發設計制造。(2)數據內容知識化分析、數字化產品市場分析與開發,以及企業數字化人才培養與數字化文化營造。(3)對于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度與政策等頂層設計,以及產業或區域細化,怎樣進行具體針對性的落地實施,尤其包括企業的治理結構,以及制度機制與管理與文化等,即營商環境知識服務體系中底層的知識服務。
同樣,以上理論研究結合諸如基于數據要素市場、企業數字化場景的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有關企業財務報表納入數據資源、企業數字化生產關系、企業數字化運營決策與成本效益、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數字化,以及企業數字碳中和等現實需要,將形成豐富數字經濟理論與方法,為數字經濟企業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提供營商環境基礎的知識服務。
隨著應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不失偏頗地研究數字經濟及其產業,以及區域、企業數字經濟問題等,將逐步形成獨立的系統的理論和方法,那時就構成數字經濟理論體系,標志著數字經濟學的誕生。
(葛新權,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