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 文件文獻
唐人編唐集:唐代文集研究新視角
2023-10-10 10:04:25

陸希聲《唐太子校書李觀文集序》曰:“自廣明喪亂,天下文集略盡。”寥寥11字,寫盡了六朝、隋唐文集在唐末的命運。2007年,謝思煒、陳翀、神鷹德治、下定雅弘等學者在勉誠社舉行過一次座談,論及唐寫本時也提出這樣一個遺憾:唐代詩人的詩集幾乎都沒有原樣保存下來,遑論原物(謝思煒《唐詩與唐史論集》附錄《日本與中國白居易研究的相互眺望》)。盡管我們可以樂觀地說,整體或局部存留唐本面貌的唐集尚有百種以上,但若細究它們和寫卷本唐集相比有哪些變與不變,似乎又很難鑿鑿言之,根本原因便在于寫卷本唐集實物的缺失。不過,文獻的匱乏也許轉(zhuǎn)而會激發(fā)學者的責任感,使之發(fā)心在有限的傳世文獻中進行“紙上考古”,從而盡可能還原一些唐人文集的本來面貌。于是,回歸“唐人編唐集”的歷史現(xiàn)場,便自然成為觀察唐代文集生成的本初視角。

“唐人編唐集”的提法,受到唐詩研究史上“唐人選唐詩”一說(最早見于明嘉靖刻本佚名編《唐人選唐詩六種》)的啟示。唐人所編唐集,上承六朝文集“草創(chuàng)期”,下啟兩宋“多元期”,是別集這一文獻部類的“成熟期”,因此很具有學術研究的樣本價值。當下唐代文學研究的深耕與演進趨勢,也內(nèi)在地要求回歸別集在唐代的“文獻生成”現(xiàn)場,揭示唐集獨特風貌的形成原因,抽繹唐集在唐代編撰過程中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經(jīng)驗,進而為當下學界對唐集的深度整理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彰顯家集屬性

家集的觀念源出六朝,被當作世家門第家學授受的標志。王筠嘗“與諸兒書論家世集”曰:“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應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龍’。然不過父子兩三世耳;非有七葉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繼,人人有集,如吾門世者也。”(《梁書·王筠傳》)在家集觀念方面,唐人沿承六朝,喜將家族世代別集或一代子弟之別集萃為一編,號曰“家集”,且別制集名,如《李氏花萼集》《韋氏兄弟集》《竇氏聯(lián)珠集》等。在稱述家集時,唐人喜歡矜夸其動輒數(shù)百卷的規(guī)模,如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多是撫州寫,今來五紀強。”皇甫松《古松感興》:“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獨立天地經(jīng)。”關于杜牧詩句“家集二百編”,有學者認為指的是杜牧祖父杜佑撰寫的《通典》,如果按這種解釋,我們反倒又能注意到唐人“家集”概念的另一重含義,那就是大凡四部著述,只要是先人手墨,都可納入“家集”這一個大的范疇中。

家集關乎家學,唐代的家集不但承載著某家某族的文學、學術傳統(tǒng),有時還成為宗族內(nèi)部進行“家學”著述的材料淵藪。比如,唐代柳珵有《家學要錄》一書,根據(jù)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解題,此書即“采其曾祖彥昭、祖芳、父冕家集所記累朝典章因革、時政得失”而成。當然,在唐人語境中,“家集”在更多時候僅僅指子孫所藏父祖輩的手集。唐人有一個共識,家藏先人手集具有權威的“定本”“正集”屬性。樊晃曾纂集《杜工部小集》,“各以事類為六卷”;之所以制題曰“小集”,是因為樊晃知道杜甫之子宗文、宗武“漂寓江陵”,因此期待“求其正集”六十卷,“續(xù)當論次”(樊晃《杜工部小集序》)。

還有一重公案需要表出,即在唐人的觀念中,家集不僅因詩文而表征家學文脈,更因其存留先人手澤的“宗器”屬性而被子孫守護珍藏。可以說,別集的家族屬性形塑了唐集的某些文獻特性,如避諱、附錄家族譜系等,每一個特征都與唐代文化傳統(tǒng)和風尚緊密相關。宋人王得臣在《麈史》中提出:“古人凡著文集,其末多載系世次一篇,此亦子長、孟堅敘傳之比也。”宋人距離唐代未遠,論斷每多發(fā)覆之處。唐代皮日休自編《皮子文藪》之序曰“《皮子世錄》著之于后,亦《太史公自序》之意也”,與王得臣的《麈史》若合符契,而“載系世次”這一做法恰是家集宗族屬性的題中應有之義。

唐人家集的卷軸寫本,很多時候會在家族后人間代代傳承,甚至到了宋代才被裔孫出以問世。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推官披沙集》六卷”曰:“唐李咸用撰,其八世孫兼孟達居宛陵,亦能詩,嘗為臺州,出其家集,求楊誠齋作序。”這也啟示我們,考察唐人所編唐集的家集屬性,需要兼顧宋代文獻的記載,并在文本細讀中離析哪些屬性是唐卷本初就有的,哪些屬性是宋代層累附加的。

揭示體例特征

六朝別集在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相對穩(wěn)定的體例特點,包括通例與變例。唐人編唐集時,對這些體例(如先賦后詩)有所繼承,也適時新創(chuàng)了一些體例。盡管唐集沒有像明清別集那樣專列一篇凡例對編集理念進行說明,但察其序跋目次,輔以各文集之間的平行比勘,仍可對其進行歸納和概括。例如,六朝別集中通常附載他人的往來贈答詩和書信,“先成為次”。唐人自編文集,有的沿承這一體例,有的則只是在詩題中記述來詩題目(如元稹和白居易、劉禹錫和柳宗元的詩題)而不載原詩,有的則摘來詩之句附為子注,還有的干脆另編一部酬唱集(如皮日休、陸龜蒙的唱和詩集《松陵集》),從中不難看到唐人編集體例的創(chuàng)新之處。

與此同時,和宋以后刻本文集影響下編集體例的規(guī)范化不同,唐人編唐集獨具一些自由化的體例特點,像《詩經(jīng)》體的編集方式、“子集之變”脈絡中唐集對子書體例的借鑒等,皆有待進一步研究。“子集之變”最早由劉咸炘在《辭派圖》中提出,是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子書在中古的式微,文集到唐代漸漸承擔起士大夫“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并將子書的理念和體例融會其中。在“子史衰而文集之體盛”(章學誠語)的局面下,唐人便在自編文集中寄寓子書理想,如皮日休《皮子文藪》之序仿照中古子書“自敘傳”,劉蛻自編別集名《文泉子》且仿效子書分內(nèi)、外、雜篇,皆呈現(xiàn)了典型的子書特點。

從唐人編唐集的具體個案中,更能看出寫卷本時代唐集編次的體例自由。以某一篇具體的詩文而言,唐人集中便有兩存之例。魏顥《李翰林集序》曰:“文有差互者兩舉之。”王琦注曰:“兩舉之,謂兩存之。”(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一)今見李白集中,《鳳凰曲》與《鳳臺曲》是同一作品,因內(nèi)容略異而兩存。到宋人理董唐集時,這一體例還偶有借鑒沿承者,如乾道元年(1165)葉桯刊《柳河東集》,其《重刊柳文后敘》稱“凡編次之殽亂、字畫之訛誤,悉厘正之。獨詞旨有互見旁出者,兩存之”。等到進入近世,編集者或擇善而從,或以意酌定,尊重文本原貌的兩存之例便不復可見了。對唐集兩存之例的探討,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傳世文集中大量的異文現(xiàn)象。

與兩存之例相近似的,是編集的細大不捐。王士源在為孟浩然編集時,采取了“詩或缺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贈,咸錄次而不棄”(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辦法,這可以歸納為“編集存殘篇+并載”的體例。我們可以想象,在寫卷本時代,唐集原本中存留殘篇的情況是很常見的。那么,唐人在編集時如何予以整理潤色使之不顯得殘缺,此點頗有探討的必要。其實不止唐集,歷代文獻在傳承過程中,殘篇往往被后人根據(jù)己意補足。因此,在研讀唐集時,也需要留心今天所看到的定本的衍生過程。

唐人編唐集的某些體例,有時會涉及文學文獻之外的文學史、文體學層面的問題。盧藏用編的《故陳子昂遺集》,卷一《修竹篇》之前以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書》充作《修竹篇》的詩序,這一現(xiàn)象頗值得關注。眾所周知,在唐人交游過程中,多有寄書兼附詩作之例,書信內(nèi)容會對詩歌的背景或本事有所申說。盧藏用的編次啟示我們,以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為編排原則,很可能合于唐人“詩、書并投”的書啟制度。再者,這種“以書充序”的做法,會造成書體、序體之間的文體變動乃至遷移,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并序》《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并序》、元稹《獻滎陽公詩五十韻·并啟》等皆可在此視域下得到闡釋。

展現(xiàn)文本生成過程

唐集在唐代編撰生成的過程中,人(文集理念與集部目錄學思想)、事(編集方法與具體操作)、例(唐集文本體例與文獻制度)三要素同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唐人對“集部”的理解,深刻影響著其唐集編撰理念的形成;唐代文集編撰理念、方法、體例的演進,又影響著“集部”這一文獻門類在唐代的文本形態(tài)。因此,探究唐人編唐集問題,不僅需要從現(xiàn)存唐集內(nèi)部去抽繹,還需從人、事、例維度走向更廣闊的唐集書寫現(xiàn)場和歷史情境,考察篇、卷、集的動態(tài)生成圖景,從而提煉出全新的問題意識。

唐代的集部文獻,無論是單篇還是文集,在生成的最初階段都有具體的因緣、情境乃至效用。換句話說,唐人的詩文寫作,往往有明確的、現(xiàn)實的用途。與之相伴生的,便是單篇、專卷在結集之前,有詩板、詩碑、詩卷等多樣化的物質(zhì)載體。既往研究多關注唐集詩文自身的文本性、文學性,但對詩文的物質(zhì)性不夠重視。實際上,回到唐人詩文撰作現(xiàn)場及其歷史情境中便可發(fā)現(xiàn),物質(zhì)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詩文的書寫、格式、體例等多重要素。這種研究視角的轉(zhuǎn)換,或許不會只局限于研究材料的拓展、具體考證的商榷、個別理論的糾偏等方面,還可能涉及問題意識、研究范式的更新。例如,從唐詩“寄題”入手,可以梳理名勝題詩的文獻生成次第,探討不同載體詩文之間以及題詩與堂室記、序之間的文體互動,進而理解唐集詩題的加長,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唐詩在物質(zhì)載體上呈現(xiàn)時,需要有敘事性文本對詩作的緣起、本事加以記錄。通過研究唐詩石刻文獻可發(fā)現(xiàn),唐人凡于寺觀亭臺題詩,往往在詩前詳述作詩背景,在這個階段他們并不制題;但當此類單篇收入別集時,原本作為詩歌副文本的敘述文字便被當作詩題,從而助推了詩歌長題的發(fā)展。

此外,倘欲研究唐代文學文獻的文本形態(tài),可能需要改變以往對單部唐集進行歷時性垂直研究的范式,選取唐人編唐集這一共時性橫切面的新視角,同時關注這一橫切面內(nèi)部具有近似文本形態(tài)的微型切面,由文本形態(tài)勾勒文本現(xiàn)象,由文本現(xiàn)象導出對其背后文學社會學層面的追問。因此,對唐人編唐集文本形態(tài)的研究,需要走出純文本解析的老路,將考查范圍推廣到寫卷、版刻、書抄、墓志、詩碑、詩板、瓷器等多重載體上來。

近現(xiàn)代以來,學界關于唐集的認識,其文獻基礎很多是流傳到今天已經(jīng)變貌的“宋型化”“明型化”唐集文本,因此不少研究結論雖然看起來板上釘釘,卻有再反思的余地。近年來,唐代的文學與文獻研究,已經(jīng)進入唐寫本和宋刻本唐集的文集體例、文本形態(tài)、文獻生成等層面,學界對唐集的透視也越來越深入:不但對唐集從寫卷本到宋刻本、明清整理本的抄寫和刊刻流變進行深度呈現(xiàn),也開始關注唐宋、明清等不同時期因編集理念、編撰方法及體例、文獻載體轉(zhuǎn)化導致的唐集文本變貌,并對學術史上諸多成說進行再思考。如果深入唐人“現(xiàn)時現(xiàn)地”的別集編撰過程之中,觀瀾索源,觀風察俗,便可能對唐集的家集屬性、文集體例、文本形態(tài)有新的認識。

(作者:李成晴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網(wǎng)站所屬:玉溪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
單位地址:玉溪市紅塔區(qū)撫仙路86號高新科技大樓A1301室
域名:http://www.blinnpr.com | Email:yxsklkyb@163.com | 電話:0877-2033863
滇ICP備17008377號-1滇公網(wǎng)安備 53040202000256號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第一页|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2019天堂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大片国产大片 |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精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中日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导航| 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麻豆va在线精品免费播放|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av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影院|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99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91www永久在线精品果冻传媒 | 国产大片51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AV|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