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春燕)8月2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主辦的《中國日本研究年鑒(2022)》發布會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胡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年鑒主編楊伯江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胡濱表示,學科年鑒是學者立傳的重要載體、是掌握學術評價權的抓手、是提升學術影響力的交流平臺、是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編纂學科年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截至2023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科年鑒系列已覆蓋15個一級學科、13個二三級學科以及4個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領域,形成了國內規模最大、覆蓋學科最多、唯一成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年鑒群。《中國日本研究年鑒(2022)》的出版對于引領日本研究學科發展、推進中國日本研究“三大體系”建設,無疑具有重大影響。未來,要進一步增加學科年鑒的原創性內容,努力提高學科年鑒的權威性、影響力,理順學科年鑒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和提高學科年鑒的編纂質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胡濱致辭。本網記者朱高磊/攝
“中日關系是我國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日本研究在我國區域國別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日本研究年鑒(2022)》的適時推出,對于更好地認識中國日本研究發展脈絡、理解中國日本研究方向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趙劍英談道,《中國日本研究年鑒(2022)》秉承學術性、權威性、客觀性、前沿性的宗旨,力求反映日本研究學科取得的年度主要成績和科研進展,設有學科綜述、年度優秀論文、年度主要論文、國內涉日學術機構與學術動態、日本研究雜志目錄、著作目錄、大事記、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系主要數據八個欄目。下一步,學術年鑒要進一步提高高度,推出高質量的具有綜述性、評論性和展望性特點的學術文章,對學科發展動向及趨勢作出判斷,引導學術發展方向;制定新一版體例規范,引領年鑒編纂更加規范、權威、嚴謹,為后人治學提供參考;深入開展年鑒的知識服務功能,發揮年鑒評價功能,做好年鑒推廣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致辭。本網記者朱高磊/攝
楊伯江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在年鑒類成果的編纂和出版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說,編纂出版《中國日本研究年鑒》,是推動日本研究學科建設、引領學科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中國日本研究年鑒(2022)》的刊出,日本研究所推進日本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三大學術刊物平臺體系由此形成。這三大學術刊物平臺,除了學科年鑒,還包括連續性學術研究刊物(即《日本學刊》和《日本文論》),以及年度研究報告類出版物(即日本藍皮書和日本經濟藍皮書)。連續性學術刊物重視前沿重大理論和熱點問題的探討,皮書類出版物重視研究性動態研究,年鑒重視學科建設和學術評價,三者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助推中國日本研究的繁榮與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年鑒主編楊伯江致辭。本網記者朱高磊/攝
中華日本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高洪,河北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裴桂芬,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日本文學研究分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邱雅芬等年鑒編委代表發言,介紹了日本編纂出版本國年鑒和中國年鑒的相關情況,闡述了《中國日本研究年鑒(2022)》編纂初衷、意義與經驗。大家表示,《中國日本研究年鑒(2022)》欄目多樣、篇幅適當,具有很強的閱讀性;既有學科綜述、年度優秀論文、年度主要論文,又有國內涉日學術機構與學術動態、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系主要數據,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基礎性;全面呈現了中國日本研究現狀,起到了顯著的宣傳作用。相信隨著年鑒一年又一年的連續出版,一定會勾勒出中國日本研究學科發展的完整脈絡、清晰定義出“什么是日本研究”。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年鑒副主編吳懷中,副所長王開虎,科研處處長、年鑒副主編唐永亮分別主持會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重慶大學、南開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研討當前中國日本研究現狀,建言年鑒未來發展,提出培養青年人才、扎實推進日本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
8月23日,《中國日本研究年鑒(2022)》在京發布。本網記者朱高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