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學術期刊建設。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對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提出了殷切期望;2021年5月18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對新時代學術期刊的發展進行制度引導。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探索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從而推動學術創新、培養優秀學術人才、提高學術期刊的國際話語權、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完善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學術期刊的評價指標大多是以被引率、被轉載率等數據為主要依據。為此,一些學術期刊偏好名家約稿,減少發文數量,設置職稱、學歷、單位門檻,甚至出現強制引用、假引偽注等現象。這些行為對學術人才成長、學術創新等產生了不良影響。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需要破除以引用率、被轉載率等為主導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一套覆蓋面廣、指標全面、權重科學的評價體系。一是進一步優化現有量化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不同專業學科的特點設置不同的評價指標,對引用率、轉載率等量化指標設置不同的權重標準等。二是充分考量期刊的全面評價,完善價值引領、學術創新性、作者構成情況、自由來稿占比、審稿機制、編輯隊伍素養等方面的評價指標,從而全面反映學術期刊的水平,引導學術期刊樹立正確的辦刊方向。
建立學術期刊的分類評價體系。我國學術期刊數量龐大,且同一類別學術期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可大致分為綜合類學術期刊和學科類學術期刊。在學科類學術期刊中,有覆蓋整個學科的期刊,也有只關注二級學科或某一研究領域的期刊。以中國文學領域為例,有覆蓋全學科的期刊,也有專注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的期刊,還有專門研究魯迅、郭沫若、杜甫、《紅樓夢》的期刊。這些學術期刊有著各自不同的研究范圍、理論方法和學科價值,當前的評價體系還不能完全彰顯各類期刊的獨特價值和學術創造性。因此,應不斷豐富學術期刊的評價標準,兼顧刊物性質、學科特點、研究范圍等方面,構建分類評價體系,設置更為細化的評價標準。一是以專業學科作為建構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依據,根據不同專業學科的特點設置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二是根據學科特點進行評價,尤其是對一些基礎性研究和冷門絕學的研究成果,應著重從其學術創新性、學術價值、社會文化引導力等方面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目前,一些學術期刊評價簡單地以量化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導致一些在學術界公認的優秀學術期刊因為引用率較低、學科覆蓋面較窄等原因被排斥在“核心期刊”之外。學術期刊評價應當是對學術期刊的綜合性評價,涉及學術期刊的內容質量、品牌聲譽、學術影響力、學術創新性、作者隊伍等多元要素。完善學術期刊的評價體系,應建立一套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機制。一是建立定性評議專家數據庫,充分發揮各學科專家學者的學術優勢,探索量化評價和專家評價相結合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二是加強對同行評議專家的遴選,注重對評審專家的學術水平、評審表現、公信力等進行相應評價。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確保評價的客觀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的導向引領、制度設計與實踐創新研究”(21AZD05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