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這部著作,是河北大學青年學者金強副教授十幾年積累的心力之作。著作的緣起,昭示了美好的初心,的確是“非親非故”,僅是從幾首驚艷的杏花詩入手,就“結緣”將近二十年,難能可貴!作者在其恩師、著名唐詩研究專家董乃斌教授的指引下,對吳融詩歌的品評,是目前為止最為深刻的。
吳融的詩風歷代有些不公允的品評,甚至論調差異較大,造成這種景象的原因,古代的詩評家們沒有提及。通過今天的文獻搜索技術手段,作者將歷代詩評匯于一爐,并作了傾向性的區分,這種做法是明智的,也是必須的。從梳理中,大致可以看出,歷代的評價雖對吳融詩風有褒有貶,但作者通過大量的例證和“物證”,闡釋了吳融并非是一位艷詩詩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批評了一些不嚴謹的評詩作品。
然而,歷代一些不嚴謹、不公允的評價,有可能是更惹眼的,或者說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因此,作者還從傳播學的角度,對于詩歌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待遇”進行了描繪,這樣就將一位晚唐詩人詩歌的傳播路徑貫通了起來,尤其是一直延伸到了當代。在網絡上,吳融的數首詩歌是經常能夠被搜索到的,但真正代表吳融水平的,或者吳融寫作最拿手的,最能夠體現吳融主要感情基調的,卻未必是那幾首著名的詩。有誤解和誤讀,就需要糾偏和除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者的這部書稿,對于廓清吳融的真實面貌,頗有“除舊布新”之功!
吳融的才能不僅限于詩歌,還包括文賦和書法等,雖然書法作品今已不傳,但也足以證明其“才力浩大”。唐代詩人中,有如此才力的,有數十位,但這些“金字塔塔尖”的詩人,并非全部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傾力的挖掘。作者對于吳融的挖掘,可以說是在填補空白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而作者也表示,將繼續做好吳融詩歌的箋注,這對于繼續為吳融正名來說,無疑也是迫切且急需的。
如何評價唐人?一個重要的人文關懷就是,要從時代背景入手。晚唐之際,分崩離析之勢若隱若現,完全不似中唐以前的風云際會,因此晚唐詩人中的絕大多數也不能去追隨那些縱橫馳騁、信馬由韁的灑脫派。而生活清苦且仕途悲苦的詩人不在少數,國破家亡而逃離四散的詩人,能夠留下詩句已經實屬不易。其后代至宋,在不一樣的情境中被發現,又屬不易,如遇上能夠謹慎讀完全集,細致加以校注品評的,則是詩人的萬幸?上У氖牵恍┰娙嗽谧约荷砗蠛芏痰臅r間內,就遭到了各種“誤解”,而且在此后長達千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能夠“翻身”。
今天的時代,為類似吳融的一類詩人,提供了一個重新翻轉形象的機會。就像本書作者一樣的年輕學者,所展現出來的新的治學風尚,其所談論的觀點,不特別力求新穎,但要絕對立得住,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
這是一個尋找“初心”的年代,唐詩就是中國文學的“初心”,同時作為中國文學的“冠冕”,我們不得不以更加審慎的態度去正視每一位唐代詩人。況且,像吳融這樣能夠存詩三百首以上的詩人,在整個唐代詩人群落中,也屬于前四十位。
眼前的這本著作,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我們還可以怎樣挖掘唐詩?當越來越多的“一流”詩人被研究得零落細碎時,對于所謂的“二流”詩人,就必然應該投以更多的研究力量,而且有可能會發現另外的景象。吳融詩歌的體量和質量,都足以被后世稱之為“大家”,至于是否是“名家”,也自不必拘泥于古代一些詩評的影響。中國文學有知人論世的傳統,本書作者也廓清了吳融周邊的好友,尤其是上下級、左右側關系,這對于厘清吳融的詩人形象至關重要。從這個方面來說,吳融在晚唐之際,也絕對是一個“重量級”詩人。
作者在行文中做到了文、圖、表相配合,讀來并不枯燥,從多部相關著作中查證了重要史實,并對一些材料的觀點進行了辨析,體現了嚴謹的學術態度。80后學者的成長,伴隨著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遷,能夠熟練運用技術而不為技術所困,并能夠回歸到文學本身,為“詩人”正名,正是本書的最大價值所在。
(作者系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