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經濟建設與改革可謂是一幅波瀾壯闊、精彩紛呈的歷史畫卷,其中蘊含著理論創新的諸多機遇,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不斷催生新成果。西北大學教授宋宇撰寫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發展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一書,以經濟理論比較研究為切入點,勾勒“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新范式,在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探究比較研究新內涵
比較既是認識世界的普遍性思維要素,又是許多學科常用常新的認識方法。該書對比較研究內涵及其應用的探究恰好證明了這一點。該書劃分“平行論證、異中求同”“源流對比、差異區別”“實踐導向、探索新知”三種歷史比較研究類型,在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核心內容、理論應用比較中,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偉大實踐,適時變換研究主題和角度,在展望當今中國經濟理論發展制高點等方面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的科學性和前瞻價值。
第一,理論研究方法論上的更新和挖掘。從應用辯證法這一視角,指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比較研究的優勢在于回溯法、溯因法等的科學運用。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國別不平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可以在借鑒相關經濟思想的科學成分中采取類比和隱喻方法,推進學科概念的演進和發達深入,進而在對事物內在因果機制的認識中,激發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針對具體事物的本質揭示深層實際,從而克服公理演繹主義為基礎的新古典經濟學之謬誤。
第二,歷史比較研究方法上的新探索。在概括和指導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要推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就必須重視我國社會經濟結構或者生產和交換時所處條件的歷史和地理的特殊性。中國經濟學所形成的解決當代矛盾問題的經濟學知識增量和成果,不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思想教育材料,它依賴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制度條件,又是能動和有機的且具有經濟結構改變和優化的內在潛能。需要不斷深化認識批駁西方主流經濟學分析基礎的非歷史性的局限和錯誤。
打造“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新范式
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是大發展的時代,也是大變革的時代。“中國奇跡”為人類譜寫了一部壯麗史詩,也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和機遇。該書試圖在凝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新范式上加以探索。
所謂“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是把“國家與發展”而不是“國家與革命”放在關鍵位置和主線,在市場激活、能力提升、要素升級的同向互促中,達成經濟增長的目標,以解決國家與市場、政府與企業、開放與穩定等關系的理論框架。它主要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為起點,從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中國中觀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中國微觀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等方向,展開延伸至中國與世界合作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作者認為,政府與國家是有區別的范疇。國家作為上層建筑為經濟社會進步確立正確的方向,政府作為行使國家主權的機關,是國家組織的構成要素和實現國家目標的手段。從以往革命年代、改革年代的政治經濟學,轉變到基于中國獨特發展道路的、國家能力與市場創造相結合的“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國家與政府推動的觀念變革先于利益關系的制度性調整,在激活、補充、增大、調控市場的互動中,既實現市場開發和市場規模的創造,又實現了其自身經濟發展的戰略管理能力、市場開發能力、資源動員能力提升,尤其表現為發展規劃上升為克服發展中的主要障礙的制度性治理機制、產業政策從選擇性、功能性到多維度的協同演進等。于是,這一范式賦予經典范疇以歷久彌新的內涵、經典原理以鮮活扎實的論斷,比如,基于巨大的市場規模對于創新的吸納和支撐,觀念知識的變革及相應的行動而不是制度引進直接啟動了市場化進程。
進而言之,作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不僅是緣于制度變革,撬動大規模市場的形成不是所有制和產權結構等制度問題,也不僅是緣于技術學習和創新,因為中國的技術創新、企業和企業家是在大規模市場的生成和演進中孕育和升級的。“中國奇跡”是緣于超越生產關系-生產力-上層建筑區分的,表現為分工、專業化和大規模市場正向互促等廣義生產方式的變革,緣于政府在其中的關鍵作用如支持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基礎設施投資等。同時,“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立足當今世界現實,對當代全局性、根本性經濟問題以揭示、探索基本問題的新知與真知。比如,超越市場與政府的二元對立,強調國家為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所確立的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嵌入市場關系時政府與企業互動的“親與清”原則,面對跨國市場時國家能力中應對它國競爭與挑戰、應對全球性問題的總體效能,從而為發揮社會主義國家的顯著制度優勢作了詮釋。
總之,從理論研究和歷史比較研究方法上的挖掘和探索,到凝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新范式,該書都做了一些有益嘗試。期待今后學界在講述中國發展成就、直面世界問題中能更好地展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強大生命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