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2020年11月,“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被寫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媒體融合步入“深度融合時代”后,將對內容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創作主體適應新要求,不斷進行創新。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電視劇《山海情》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部劇自播出后收視率不斷攀升,在社交媒體上亦獲得極佳口碑。它的成功,是創作主體基于“創作理念、內容表達、情境營造”的全方位創新。究其根本,是創作主體對電視文化人民性需求的深切回應。
創作理念:體現“求!薄扒笳妗蔽幕⒁
電視劇的創作理念反映文化立意。電視劇的文化立意主要指創作主體在創作理念層面上的文化追求,它直接影響著作品蘊含的文化潛力!渡胶G椤吩谖幕⒁夥矫妫瑯淞⒘恕扒髮!薄扒笳妗钡睦砟畈⒇灤┯谡麄創作過程。所謂“求!,就是保證內容創作的專業水準!渡胶G椤返膭撟鲌F隊由知名導演孔笙領銜,導演在接受訪問時談到了在保障專業性方面團隊所做的諸多嘗試和努力。僅劇本創作環節就能體現對這一理念的極致追求。在2020年初劇組啟動時,編劇首次在故事發生地寧夏完成實地走訪。后在疫情防控緊張期間,調研工作受到限制,但團隊并沒有通過“想象”補充劇情,而是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編劇與導演通過多次線上溝通對劇情細節進行推敲、把控,以保證情節的吸引力和說服力。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后,劇組又分兩次進行實地調研采訪,確定了劇本的最終方向。在拍攝過程中,依然通過不斷與親歷者交流對劇本進行再完善。
所謂“求真”,就是堅持講真實故事。一方面,劇中諸多情節、人物形象都不是憑空設定,而是在真實的故事、人物原型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團隊希望通過“求真”理念達到讓扶貧劇“不懸浮”的目標。導演在接受訪問中談到,真實和真誠是《山海情》創作成功的秘訣!扒笳妗钡牧硪粋面相是不回避現實矛盾。如扶貧過程中的傳統與現代、開放與保守的碰撞均被全力展現。再如扶貧干部形象也并非都是“高大全”,農民形象也并非都淳樸無華亦有狡黠自私的一面等。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也因此變得立體豐滿,可信度增強。創作團隊希望講述一個“先讓自己相信、才讓觀眾相信”的故事!扒髮!薄扒笳妗钡奈幕⒁馐沟谩渡胶G椤肪哂辛溯^高層次的文化追求,保證了整個創作過程的高標準。
內容表達:緊湊結構與情感敘事的交融
貧瘠地區“再造江南”無疑是好的扶貧題材,但好的題材需要好的內容表達。《山海情》在內容表達方面值得稱道,尤其是在結構、敘事兩方面的創新,有效地支撐起了劇集的文化立意。
在結構安排方面,《山海情》摒棄了冗長、綿密的結構搭建,劇集總長定為23集,遠低于傳統電視劇動輒好幾十集的結構安排,但又比一些劇集緊湊的網劇更具備敘事空間,以便于反映當地近30年的滄桑巨變。《山海情》選取了當地扶貧的幾個重要時間節點,輔以簡單背景介紹后就開始鋪展劇情,既能保持劇情的連貫性,又不至于有跳脫感。始終把握住“扶貧”主線,以黃軒扮演的基層扶貧代表的工作貫穿起整個劇情。劇中人物眾多,每個人物身上發生的故事也很多,但并沒有對這些故事一一詳細展開,而是把“支線”盡量削減,比如主角“馬得!钡膽賽刍橐鼍,只用幾個轉場、幾句話就側面介紹清楚了,省去了相遇、相戀、婚嫁諸多過程,并沒有過多渲染,但展現給受眾的印象并不突兀。如此主次分明、結構緊湊的安排,使得整個劇情的推進十分有力,能有效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在敘事方面,《山海情》側重多維度、立體化的情感敘事,既展現了閩寧兩地的幫扶情,也貫穿了極易引發受眾共鳴的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等。在兩地幫扶情塑造方面,成功塑造了陳金水、凌一農等鮮活的幫扶者形象,展現了閩籍各界扶貧人士無私的付出。在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敘事方面,也突破單一化、刻板化敘事窠臼,突出立體化、多面相敘事。例如在親情敘事中,著重渲染了馬得福、馬得寶的兄弟情,白麥苗和白校長的父女情,馬喊水和尕娃媽的兄妹情等。其中有誤解、有矛盾、有無奈,但更多的是親人之間血濃于水的情感聯結。正是這些多側面、基于人性的情感力量,召喚著受眾的同理心,使受眾不斷產生基于代入感的情感共鳴。
情境營造:用細節還原真實
如果電視劇的內容與題材設定與其歷史語境不相符合,無法還原典型環境,那么它在觀眾心目中的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渡胶G椤吩诩毠澊蛟旆矫嫦伦懔斯Ψ,其細節打造是全方位的,包括制景、服裝、臺詞等。因舊址已無法還原當初的原貌,在制景方面,美術團隊在有限的籌備期重新選址再造了一個當年的扶貧村。整個扶貧村的村容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時期,跨度近30年,美術團隊就去努力還原這種巨大的變化。為了再現當地扶貧產業種菌菇的場景,美術團隊專門請教了當地的種菇高手,向劇中種菇專家的原型討要技術資料,與當地菌菇種植企業合作,控制蘑菇生長速度、產量以配合劇情進展,盡量保證技術細節的真實。這些細節對營造真實的情境功不可沒。
全劇在演員選擇、服飾、臺詞等其他細節處理方面也十分到位。此劇中諸多演員的表現均是上乘,而一些細節的處理才見功夫,其中飾演劇中扶貧干部馬得福兒時形象的演員,出場時間雖短暫,卻是創作團隊精心挑選的。劇中水花角色的女兒形象,也隨著時間推移更換了幾次演員,以確保人物形象的貼切。劇中的服飾也隨著年代變遷、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更換,時代感十足。另外極具閩寧地方特色的方言也為本劇增色不少,營造了濃郁的地域親切感。用細節還原真實的情境創新是此劇獲得受眾認可的重要因素。
人民指向:專業融合傳播主旋律
《山海情》為媒體深度融合時代主旋律題材影視的創新表達提供了新的思考!渡胶G椤返膭撔聦嵺`,可總結為“基于專業性基礎上的人民性”。即在尊重藝術創作規律的基礎上,深刻洞察人民群眾內容需求心理、接受方式的變化,并通過創新服務竭力滿足這些需求和變化。這里需要對媒體深度融合時代的影視創作專業性、人民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于專業性而言,創作主體首先要明白在深度融合時代,權威不等于專業。其次要明白專業的認可主體是受眾,不是創作者的自我欣賞,應該與受眾形成輿論上的同頻共振,這就需要創作主體以內容為媒、增強作品的對話性。于人民性而言,需要創作主體對其有全方位的理解。人民性是我國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底色和特色優勢。當下我國電視文化的人民性內涵,可從主體性、歷史性和生活性三個維度去理解!渡胶G椤吩谶@三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將當地老百姓當作敘事主體;充分展現中國人吃苦耐勞、改造環境的奮斗精神;淋漓盡致表達當地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人民性也是這部劇之所以成功的文化之魂!渡胶G椤肥敲襟w深度融合時代主旋律內容創新的一次成功實踐,而更多的主旋律內容創新依然在路上。
(陳立敏 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