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我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脫貧攻堅收官之際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實際情況,注重從政策、產業、基礎設施、人才等方面入手,把握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正確方向,進行科學的路徑選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第一,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完善政策體系銜接。一是留出政策接口和緩沖期。要保持扶貧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在確保不因政策變動影響脫貧成效的同時,采取逐步過渡的方式,逐漸將脫貧攻堅轉型為常態化的扶貧機制,健全緩解相對貧困、解決多維貧困、統籌解決城鄉貧困的長效政策體系。二是擴大政策適用主體范圍。鄉村振興是一個涉及全方位發展的長期規劃,不僅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更是要讓所有農村居民共享發展機遇。現階段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力點就是要激發全體農村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相應的各種政策的適用主體范圍也要擴大到全體農村居民。三是豐富現有政策內容。要進一步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決策議事機制、績效考核評估機制、事項跟蹤辦理機制、項目推進機制等,推動脫貧攻堅一整套有效機制辦法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同時,需將農村低保兜底、醫療扶貧等政策納入統一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中,積極構建多元參與、通力合作的鄉村振興大協作大推進格局。
第二,持續推動鄉村產業提檔升級,促進產業發展銜接。一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要在鞏固前期產業扶貧成果的基礎上,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有序實現扶貧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具有鄉土特色和資源優勢的產業體系,持續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戰略空間。二是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隨著脫貧攻堅既定目標的實現,傳統農業產業結構也進入了調整期。因此,需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基礎支撐,以農村改革和創業創新為引領帶動,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為聯結紐帶,走農業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合作化生產之路,形成分工明確、緊密銜接、運行高效的多元化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產業體系。三是打造以龍頭帶動為核心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收新模式。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遵循市場規則,通過契約實現產品交易的聯結;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增強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能力和造血機制;優化鄉村休閑產業,積極推進傳統農業種養業提檔升級,向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休閑養生、傳統特色文化傳承等多功能發展,從而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第三,在補短板的基礎上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做好公共服務體系銜接。一是更好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及規劃引領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加強市場監管、公共服務、法治保障,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激發各類主體活力。同時,還應在形成多主體多元化鄉村治理體系等方面出臺支持政策,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事業發展。二是以推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集聚來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健全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改進環境、交通、水電暖、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實現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維護運管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三是補齊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短板,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著力構建“政、企、銀”三位一體的多方合作機制,為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金融支撐,加快建設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經濟和效率。
第四,構建良好鄉村人才發展生態,強化人才銜接。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要穩定拓展選派駐村第一書記,保證脫貧村發展思路的連續性,持續推進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二是打造適合人才發展的平臺。其一,通過搭好創業服務平臺,建設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和電商創業園等創業就業孵化基地,促進農業與現代產業跨界配置要素,吸引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有資金的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其二,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和技術轉移服務網絡,引進、培育一批具有鄉土特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市場的力量匯流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其一,以城帶鄉,鼓勵城市的資本、技術、人才融入鄉村,在農村開拓新市場、開辦新企業、培育新業態、開發新產品,形成真正有競爭力的鄉村市場主體。其二,通過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提高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的普惠性,鼓勵和支持返鄉入鄉人員主動就業、自主創業。四是推動人才本土化與均衡化同步發展。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培育本土人才,構建培養本土人才為主,人才引進、人才支援為輔的人才振興機制;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培育一批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的鄉村企業家,不斷增強鄉村本土人才生產水平、致富本領、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信息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