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云鹍
華寧縣要落實省委“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的要求和市委“5577”總體思路,建設“山水田園生態園林宜居縣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特色城鎮,必須充分發揮城市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優化社會管理、維護和諧穩定,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進一步鞏固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結合發展實際,積極探索城市黨建新路徑
堅持以縣城所在地四個社區為核心,以華溪鎮、盤溪鎮和青龍鎮、通紅甸鄉為兩軸,以華溪鎮、盤溪鎮、青龍鎮、通紅甸鄉集鎮區社區為四級、全縣其他村改社區為多點支撐,統籌推進“一核兩軸四級多節點”的城市基層黨建路徑。堅持因點施策、以城帶鄉、抓點帶面,構建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華寧城市黨建新格局。
提高政治站位,壓實城市基層黨建新責任。起草制定華寧縣《關于加強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等城市基層黨建配套文件,建立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組織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黨務干部、部分鄉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組織委員,部分社區書記、副書記等到成都、昆明等先進地區學習城市基層黨建經驗做法。積極構建縣、街道(鄉鎮)、社區黨組織三級聯動格局。健全縣級領導干部掛點、定期調度協調、專項督促檢查機制;落實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與社區黨總支書記簽訂《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書》,進一步明確主體責任。
突出政治引領,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推動人力、服務、資源向社區傾斜,開展“領頭雁”和“金種子”培養工程,進一步優化社區領導班子的整體結構。全面落實縣城駐地社區每年10萬元的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和5萬元的黨建工作經費,落實社區干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人身意外險補助。在4個城區社區試點推行了“基礎補貼+績效補貼+集體經濟創收獎勵”的結構補貼制度。拓展黨員積分制結果運用,開展“社區共產黨員戶+星級”掛牌工作,通過設崗定責、公開承諾等活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社區黨總支積極健全完善居民民主議事制度,定期組織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有效推動各項決策在基層的貫徹執行。
堅持區域聯動,構建共駐共建新格局。堅持統籌聯動理念,推動社區與駐區單位、企業共建,整合各方資源,形成黨建引領、各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單位聯系社區、街道黨工委班子成員包片聯系社區工作制度,開展機關黨員干部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工作,圍繞城市基層黨建、專題黨課、扶貧攻堅等內容到社區開展活動,為群眾服務。采取以街區、商區為基本單位、“小個專”組織聯合共建的城市社區黨建模式,打造了碗窯村商圈、教師小區、城關社區等各具特色的黨群服務中心,形成黨建引領、各方參與、為民服務的工作格局。在碗窯村商圈黨群服務中心,探索構建出了“一核”導航、“三民”深耕、“四項”行動、“五支”隊伍的“一三四五”黨建工作模式。
堅持分類施策,推動城市基層黨建融合發展。結合各社區實際,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抓黨建促進城市發展。城關社區黨總支充分利用自有資源,爭取將原有綜合樓按照1∶1的比例進行房產置換,建設城市商業綜合體,提升城市商業氛圍。西門社區黨總支利用原有集體土地和集體資金投資修建了幼兒園,以租賃方式租借給華寧縣機關幼兒園使用,既解決了華寧縣城區幼兒園辦學條件簡陋的難題,又為社區每年帶來了固定的集體收入。上村社區黨總支依托已建成的碗窯村陶產品交易中心、陶文化展示中心、民俗文化傳習館、古窯遺址公園等陶產業資源,組建華寧縣碗窯村商圈黨建聯合體,建立華寧縣碗窯村商圈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由社區黨總支召集,聯席成員單位共同參與,共同研究商圈基層黨建工作。
注重目標導向,努力開創城市基層黨建新局面
下一步,華寧縣將按照市委“1123456”城市黨建工作思路,在學習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做法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結合華寧實際,努力開創城市基層黨建的新局面。
創新城市基層黨建新模式。進一步樹立城市大黨建工作理念,著力構建全覆蓋、一體化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格局,通過“一核兩軸四級多節點”的“1+2+4+N”城市黨建建模式,實施“一三四五”新模式和“六共”同步推進,構建城市基層黨建“共同體”,打造黨建帶群建帶社建,構建一核多元共治體系,著力培育建設有思想、有溫度、有內容的華寧黨建品牌。
持續推動資源下沉。研究制定華寧縣《深化街道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推動街道聚焦主責主業,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黨的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和抓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工作上來。嚴格執行社區減負政策,制定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推動各種資源向社區傾斜。探索構建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積極探索社區專職黨群工作者納入政府購買崗位的相關政策,嚴格落實街道、社區基本運轉經費和黨建工作經費。
加強區域共駐共建。深化街道社區區域化黨建格局,開展街道社區網格化排查摸底,建立社區和駐區單位黨建聯席會議等制度,探索建立社區“大黨委”和街道社區兼職委員制度,吸納社區內的機關、學校、“兩新”組織等各類黨組織負責人為黨委委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形成“組織聯建、黨員共管、服務聯動、資源共享”的機制。
進一步理順為民服務體系。按照規范化建設要求,進一步理順“縣―街道―社區”三級的為民服務體系。規范建設4個城市社區活動場所,將社區活動場所打造成城區黨員群眾教育培訓、決策議事、便民服務、文體娛樂、調解糾紛的陣地。整合黨代表工作室資源,開展接待黨員群眾,聽取黨員群眾意見,搭建黨代表與黨員群眾溝通橋梁,促進黨代表作用發揮。健全完善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管理機制,加強黨建帶群建,推動黨員志愿服務規范化、專業化。
(作者系華寧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