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進入深度調整期,“全球南方”國家逐漸成為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重要力量。中國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機制平臺,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全方位聯動。作為國家戰略的智力支撐,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積極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以機制搭建、知識共創和價值協同為主線,推動形成智庫賦能“全球南方”合作的新格局。
搭建多元協同機制深化知識共創融合
機制建設是智庫賦能“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圍繞“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需求,積極搭建多領域、跨區域的合作機制,不斷增強制度化聯動能力。具體而言,一方面,通過金磚國家智庫合作中方理事會、“全球南方”智庫合作聯盟等多邊機制,形成了高效穩定的交流渠道與合作平臺。例如,“全球南方”智庫合作聯盟自2024年成立以來,已匯集超過200家全球知名智庫與高校,圍繞糧食安全、數字經濟、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開展聯合研究與政策協商,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機制化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另一方面,我國智庫也在關鍵議題領域推動機制型合作不斷深化。在數字治理領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印尼通信和數字部于2024年聯合主辦“數字化領導力培訓項目”。聚焦數字時代政府與企業高層的能力建設,面向印尼地方政府與業界高管系統培訓數字治理理念與實踐,推動“全球南方”在數字能力提升與治理經驗互鑒方面的深度合作。
知識共創是智庫推動“全球南方”合作的關鍵環節。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中,積極推動治理經驗、發展模式的本地化再生產,不斷輸出“能用、好用”的發展方案,逐步實現從單向經驗輸出向雙向知識融合與創新轉變。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自2022年起連續發布《全球發展報告》,圍繞減貧、綠色發展、數字化轉型等議題,形成兼顧普遍性與差異性的政策參考體系,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提供決策依據和能力建設支持。一些中國的職業教育學院則依托職業教育“走出去”平臺,聯合中資企業在非洲、中亞等地共建實訓基地,合作開發課程大綱與認證體系,不僅傳授農業、制造業等領域的中國技術標準,也助力本地企業治理能力與社會服務體系同步提升。通過與“全球南方”國家專家的深度互動與在地化合作,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不斷推動政策經驗的適配轉化和知識資源的雙向融合,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公共服務等領域形成一批契合當地需求、具有可持續實踐價值的知識成果。這些合作不僅強化了“全球南方”國家對發展路徑的自主選擇能力,也不斷豐富和拓展了知識共創與治理創新的合作模式,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可共享、可復制、可持續的智力支持范式。
持續提質升級推動合作走向戰略縱深
當前,“全球南方”國家日益成為國際力量博弈的關鍵場域,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這一新形勢中的引領作用,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積極發揮戰略支撐作用,持續推動南南合作向更高質量階段邁進,著重提升戰略性、前瞻性和實效性。
首先,持續提升戰略性。戰略性提升是智庫參與“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當前“全球南方”國家在經濟轉型、技術變革和區域治理等領域的挑戰日益復雜,智庫必須在議題設計與政策協調機制上不斷優化,增強平臺的整體協同能力與治理效能。例如,通過定期舉辦“全球南方”智庫高端對話、跨區域議題圓桌會議,建立長期穩定的議題協商機制和政策反饋渠道,使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戰略議題上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形成機制化、體系化的戰略聯動模式。
其次,著力提高前瞻性。面對新技術革命和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需敏銳捕捉新趨勢、新問題,主動布局前沿議題和前瞻性研究。要積極探索知識生產和傳播模式的創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不斷提升知識服務“全球南方”發展的精準性和適配性。例如,建設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南方治理大數據平臺”,開展政策模擬實驗與場景化分析,通過數字化手段幫助“全球南方”國家提前識別風險、把握機遇、優化決策。
最后,切實增強實效性。合作的最終價值體現在務實有效的治理能力提升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需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和智力交流機制,通過與“全球南方”國家進行長期穩定的人員互訪、聯合培訓和經驗共享,切實增強“全球南方”國家自身的治理能力。具體而言,可以強化“智庫—高校—企業”三方合作,通過魯班工坊、“中文+技能”等項目的推廣和深化,在“全球南方”國家培養熟悉中國技術標準、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本地化人才隊伍,形成可持續的人才培養和治理經驗輸出模式,從而真正推動“全球南方”合作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在機制平臺構建、知識范式更新與價值共識生成中繼續發揮主動作用,以更具系統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實踐,助力構建更加緊密、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續的“全球南方”合作格局,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作者:于琴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