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超越了普通人工智能輔助人類精準決策的技術路徑,還深刻改變了技術賦能教育變革的底層邏輯。2022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引發全球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而2024年底,DeepSeek的發布與開源,則為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術工具與創新范式。與ChatGPT等依賴大數據、大算力、大能耗、大投入的“閉源競爭”策略不同,DeepSeek憑借其混合專家(MoE)架構、多頭潛在注意力(MLA)機制以及知識蒸餾技術等技術與機制創新,在顯著降低算力成本、提升模型性能的同時,以“開源合作”策略展現了其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場景中的巨大潛力,為營造“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創新氛圍提供了現實機遇。
DeepSeek的技術創新與教育變革
DeepSeek的開源模式打破了ChatGPT閉源策略的路徑壟斷,深刻重塑教育的教育場景、教學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動教育生態向“新形態”發展。
技術特性創新:架構優化與效能提升。DeepSeek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對國內外主流大模型的趕超,得益于其在多項技術與機制上的創新。一是算法架構重塑。DeepSeek在Transformer基座上采用MoE架構和MLA機制,既降低訓練成本與資源消耗,又提升響應速度與推理效果,成功實現高容量與高效率的平衡。二是蒸餾壓縮技術。基于DIKWP理念的知識蒸餾技術,結合量化與剪枝等多種模型壓縮方法,將大型“教師模型”的知識遷移到小型“學生模型”中,打造出輕量級但功能強大的模型版本,使其能夠在更一般的硬件上高效運行,真正實現“小模型,大智慧”。三是算力優化策略。通過大規模的強化學習微調(RLHF),DeepSeek以較低的計算成本進一步提高模型輸出質量,在相對較小的算力需求下提高模型應用中的適應性。四是訓練機制創新。為了使模型更好地適應實際應用場景,DeepSeek對預訓練模型進行了精調與強化學習微調,賦予模型實用智能與價值對齊能力。
教育形態變革:場景重構與模式轉型。這種“新形態”將帶來三個改變。一是改變傳統教育場景,拓展教育邊界。傳統的“一位老師、一群學生、一間教室”的教育場景將逐漸被打破,泛在智能的學習空間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景。DeepSeek憑借強大的生成能力和多模態交互特性,為學習者提供沉浸式與多樣化的學習體驗,使學習場景從“現實空間”向“虛擬空間”延伸。二是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常見的“老師講授、學生聽課”的人際交互將逐漸走向人機交互。DeepSeek能夠為每個學生動態生成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并匹配相關資源,使教育教學從標準化向個性化轉型。三是改變傳統管理模式,提供精準智能服務。傳統的科層制學校管理模式將逐漸被智能化、數據化的管理模式所取代。DeepSeek通過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為學校管理者提供快速且精準的決策建議,使教育管理由經驗主導向數智循證轉變。
DeepSeek賦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DeepSeek的迅速崛起為人工智能行業帶來嶄新范式的同時,也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典型案例。具體而言,創新維度上堅持自主研發關鍵技術,實現技術自主可控且快速迭代;創業模式上選擇構建開放生態贏得社區與合作伙伴的廣泛支持,進而占據產業鏈的有利位置。DeepSeek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構建輔導系統:精準化學習支持與個性化學業指導。聚焦當前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不足的痛點,高校教師可依托DeepSeek的自然語言處理(NLP)與知識圖譜技術,動態整合多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與實踐案例,構建實時更新的專屬知識庫。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知識儲備與能力素養等,系統能夠精準繪制學習者“數字畫像”,為感知教育對象的實際需求、開展個性化教育內容供給提供科學依據。此外,系統可模擬教師的個人與協作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24小時即時反饋與學業指導,并通過記錄分析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與課后復習的全流程數據,確保學生在最適合自身節奏下學習,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在項目實踐層面,系統將根據創新創業項目的成熟度,智能推送行業報告、技術路徑、開發工具及參考文獻等資源,輔助學生高效完成商業計劃書的撰寫與迭代,顯著提升項目的可行性與市場競爭力。
豐富教學資源:基于真實場景的創新創業課程開發。傳統的創新創業課程通常側重理論傳授,實踐性較弱且內容更新滯后。通過引入DeepSeek,教師能夠獲取實時更新的課程設計資源支持。在創業實踐類課程中,教師可利用DeepSeek提供的海量行業數據和商業模式,設計基于真實場景并且富有挑戰性的創業項目,讓學生在虛擬仿真環境中進行項目策劃、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及商業模式創新。在創新思維類課程中,DeepSeek-R1模型采用的思維鏈(CoT)技術能夠清晰展示創新思維(包括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等)的推演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模型如何從人機交互的“提問”中提取關鍵信息并構建邏輯鏈條,學習如何系統分析問題、評估證據,從而形成獨立判斷。教師應更加注重科學引導學生掌握提問的藝術,強化其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團隊協作以及復雜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的培養。
推動生態重構:多方協同共建創新創業教育新生態。在人工智能時代,構建協同創新的教育生態系統已成為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變革的關鍵。DeepSeek將支持高校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雙創”教學實踐平臺,模擬真實商業環境,推動學生從積累型知識學習向創造型實踐學習轉型,全面提升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企業可借助DeepSeek的智能分析能力,優化產學研合作模式,參與“人工智能+X”人才培養模式的共建,與高校圍繞科技前沿與市場需求聯合開發課程和實驗項目,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政府作為生態重構中的引導者,可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和創業孵化園建設,推動高校科技創新與企業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這種生態重構不僅將打破傳統教育中各主體間的壁壘,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與支持,還將深化產教融合,降低成果轉化風險,實現“產業成果教學化”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雙向轉化,最終進一步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積極應對DeepSeek帶來的挑戰
盡管DeepSeek的應用充滿機遇,但也面臨技術、教育與生態等多重挑戰。
技術挑戰:數據幻覺與隱私安全的雙重應對。其一,數據幻覺與信息合規。盡管DeepSeek憑借強大的深度思考能力和廣泛的技術應用平臺,正加速融入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錯綜復雜的應用場景中,仍可能面臨“數據幻覺”“數字黑箱”及“數據偏見”等問題,影響輸出內容的可靠性。高校需進行本地化部署,開發教育領域垂直大模型,引入權威數據源,構建私有知識庫,以降低生成內容的偏差。其二,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DeepSeek的運行依賴于大量數據支撐,部分企業可能過度采集和利用師生的隱私數據,導致數據泄露風險加大。高校應完善數據脫敏機制,采用加密技術與訪問控制等手段,確保數據使用的安全性與私密性。
教育挑戰:教師轉型與學生培養的雙維平衡。一方面,隨著DeepSeek的引入,教師角色需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者,這對教師的角色定位與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要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教師職業發展培訓體系,定期開展培訓項目,提升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教師應更加注重教學目標設定與師生互動,將傳統“師—生”二元教學模式轉變為“師—生—機”三元互動模式,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另一方面,學生可能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形成依賴性思維,削弱自主創新能力,甚至引發學術誠信問題。為此,高校應當建立健全適應新時代的學術誠信與評價體系,確保學生的學術成果真實可信,并引導學生既能駕馭人工智能,又能保持對技術理性的批判距離。
生態挑戰:技術鴻溝與協同創新的路徑優化。DeepSeek的廣泛應用可能加劇技術鴻溝,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部分高校因技術基礎設施薄弱或資金限制,難以及時引入最新技術,進而拉大教育資源差距。共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涉及高校、企業和政府等多方利益主體,各方在目標與訴求上的差異可能影響協同效應的充分發揮。因此,政府應牽頭建立多方協同機制,明確各方職責與目標,通過制度與機制推動生態共建的可持續發展;高校與企業應深化協同創新,設立聯合創新創業實驗室或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縮短生態共建周期,提升資源整合效率。
(作者:齊松 貴州師范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貴州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地方實踐推動高端智庫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