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將今年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主題定為“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進入6月以來,全國各地舉辦了各類非遺宣傳活動,充分展現了青年傳承人在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科技賦能非遺發展等方面的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通過現代化的呈現與傳播手段走出名錄,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非遺傳承人的日益年輕化,當下非遺有很多現代化、年輕化、生活化的嘗試。如在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等平臺上涌現的非遺相關視頻,將非遺與手工、時尚、旅游等相結合,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與此同時,非遺自身也不斷創新,融入熱梗、熱曲、表情包、影視劇等當下流行元素,使非遺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用非遺圖樣制作的服飾、文具、掛件、冰箱貼等更是讓非遺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通過吸收當下的流行符號、呈現方式使非遺現代化、年輕化,讓非遺不再是凝固在名錄中的標本化石,而是活著的社會文化。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傳統精神的思想結晶,創新非遺的呈現形式,有助于培育開放化、共享化的文化生產、傳播、消費模式,以非遺為基點來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睆偷┐髮W新聞學院副研究員田浩表示。
“傳統非遺誕生在特定的族群文化語境之中,不能僅從當時的社會文化功能或者審美功能出發詮釋非遺在今天的文化意涵。需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文化或者審美需求更深度的對接關系。如短視頻化、游戲化、技術化等呈現形式,都推動了非遺文化價值的當代表達。”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比如當前,舞獅、皮影戲等不僅表演經典節目,也表演流行歌曲、動畫等更為當下人們所熟知的內容。非遺通過自身的創新與融合,不斷實現現代化發展,更加適應現代生活。
新技術的發展給非遺注入新動力。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俊提出,通過新技術特別是現代視聽科技以更為直觀、生動、沉浸的方式呈現非遺,使人們深刻體悟傳統文化,引發人們的情感觸動,從而從內心深處喚起對中國漫長歷史與文明的文化自信。何天平表示,“技術賦能拓展非遺的傳播和體驗方式。短視頻、游戲等都為非遺提供了沉浸式傳播路徑,在今天的抖音生態里,非遺相關短視頻的播放量、熱度都長期位居前列,說明年輕人不是對非遺不感興趣,只是沒有找到呈現和傳播非遺的適宜載體、方式”。
非遺的造血能力既是與現代生活融入的證明,也是促進非遺健康發展的動力。當前很多非遺通過擴展應用場景與其他產業相結合實現了文化優勢向經濟效益的轉化!拔覀冊谡{研時發現,景德鎮陶藝的應用場景在當下被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所取代,逐漸向香薰、旅游等產品產業發展。特別是非遺體驗已經成為很多地方的文旅項目之一,通過與旅游的結合實現經濟收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曾昕道。
(崔乃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