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長沙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重申中部地區的“三基地、一樞紐”定位,并著重強調要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強化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的《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要發揮好區位優勢,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促進要素高效自由便捷流動,更好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站在更高起點上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亟須以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加快構建中部地區大通道格局。
一、中部地區大通道建設現狀
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具備天然通道優勢。近年來,中部地區著力補齊交通運輸體系短板,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保障能力逐步增強,中轉輻射作用充分發揮,基本搭建起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架構。
一是交通樞紐地位持續鞏固。中部六省交通運輸樞紐建設成效各有特色。河南鄭州“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在全國率先建成,中歐班列(鄭州)獲批建設中東部地區唯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年開行超過1300班;鄭州機場躋身全球貨運機場50強。湖北武漢作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長江航運中心地位顯著提升,1.5小時飛行圈可以覆蓋全國90%的GDP和80%的人口。江西成為全國首個所有設區市通時速350公里高鐵的省份。湖南處于我國“一帶一部”戰略疊加區,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雙覆蓋區域,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省內兩小時高鐵通勤圈基本形成。安徽江淮運河全線通航,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新格局正在形成。
二是高鐵運輸網絡布局更具優勢。中部地區地處內陸,陸上交通運輸方面存在先天優勢,尤其是隨著交通出行全面進入“高鐵時代”,高等級交通設施方面,中部地區總體呈現快速領先發展態勢。2022年底,中部地區高速鐵路營業里程12486公里,占全國總里程的34.5%,同比增長25.4%,增速位居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之首。公路網密度為138.8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覆蓋93%的地級行政區;高速公路總里程4.09萬公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為3.989,是全國水平(1.84)的2.2倍;現有民航機場41個,密度為0.4個/萬平方公里,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和東部地區并列第一。
三是交通基礎設施協同性水平不斷提升。中部地區持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區域合作共建,取得一系列交通領域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成就。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運輸聯席會、湘贛邊區域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等協作平臺體系不斷建立完善,《中部六省推進公路貨物甩掛運輸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中部六省道路貨運信息共享合作協議》《長江中游四省會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戰略框架協議》接連簽訂,中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深化。
二、中部地區大通道建設存在問題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區聯通國內、國際的大通道作用更加凸顯。但隨著樞紐內涵的不斷擴展,單一的交通樞紐功能已經不適應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和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大通道不僅僅是交通運輸通道,中部地區大通道格局面臨新的問題。
一是綜合交通樞紐區域發展不平衡。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以及交通設施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性。中部各省份綜合經濟實力、發展階段的不同,也使得各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部地區協同打造大通道。《中國交通運輸年鑒2023》數據顯示,2022年山西省GDP為25643億元,綜合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為828.99億元,二者均位列中部六省末位。相比之下,河南經濟總量超過6萬億元,其綜合交通固定資產投資高達1746億元,位列中部六省首位。總體來看,中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區域發展呈現兩極分化,突出表現為湖南、湖北、河南的總體發展水平要優于山西、江西和安徽三省,中部六省綜合交通發展的均衡性亟待提高。
二是綜合交通網絡整體布局有待完善。從我國四大區域板塊來看,無論是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的規模、結構還是路網密度。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都還存在顯著差距。東部地區國土面積91.6萬平方公里,中部地區國土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中部地區區域范圍更加廣袤,但中部地區的鐵路、高鐵、高速營業里程均落后于東部地區。除高速公路路網密度外,中部地區鐵路、高鐵、高速路網密度也不如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機場作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國際通達性、輻射性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以及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地區。
三是樞紐經濟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和功能的不完善、綜合交通網絡的結構性矛盾使得中部地區支撐參與國國際大循環的主要通道能力不足,這在當前樞紐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突出表現為數據、物流、信息、資金、人流等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受阻。具體來看,中部地區交通樞紐向信息樞紐、經濟樞紐轉化水平較低,交通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通道、網絡樞紐優勢。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化體制機制不健全,融合發展的主動意識和運作能力不強,存在傳統發展路徑依賴,引流、駐流能力不足。
三、構建中部地區大通道格局的四個維度
站在更高起點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需要加快構建中部地區大通道新格局。中部地區要重塑綜合交通樞紐優勢,著力構建樞紐經濟發展先行區、接軌國際的大開放格局,以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賦能新時期中部地區的樞紐經濟發展優勢。
一是繼續完善提升中部地區綜合交通運輸優勢。綜合交通運輸通道能力的提升是大通道格局的基礎。要充分發揮武漢交通方式全覆蓋的特殊優勢,湖南“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安徽內河航運連海運的航運價值,山西“津海晉門、晉商冀港”出海新通道,河南“米”字型高鐵網絡、四條“絲綢之路”、國際客貨運“雙樞紐”獨特優勢,南昌鏈接長珠閩金三角、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有利區位,持續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度對接,以及與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融合聯動,為構建中部地區綜合型、現代化交通樞紐創造有利條件。
二是構建樞紐經濟發展先行區。中部地區打造大通道的關鍵在于推動交通樞紐向樞紐經濟轉變,積極探索建設全國樞紐經濟發展先行區。要提升樞紐能級,促進“單一樞紐”向“綜合樞紐”轉換。在交通型樞紐經濟發展基礎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積極布局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平臺和載體,實現由交通樞紐型向信息服務型、知識轉化型樞紐經濟的轉變。要打造樞紐平臺,不斷提升中部城市影響力、吸引力和輻射力,促進“流量經濟”向“留量經濟”轉換。同時,中部各毗鄰地區要加強區域合作,促進“交通圈”向“經濟圈”轉換,促進“樞紐”經濟向“樞紐+通道+網絡”演進,以優化布局為支撐塑造樞紐城市高級形態。
三是提升樞紐開放能級和水平。中部地區大通道格局的重要一翼是對外開放通道能力建設。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亟待彌補內陸地區開放劣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要依托口岸樞紐,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加強國際互聯互通和國內集疏分撥,擴大制度型開放,暢通國內國際要素流動,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一方面要積極構建內陸“無水港”,積極打造鐵海聯運和空中開放大通道,提升外聯內暢樞紐能級,最大程度發揮物流設施的多式聯運效能。另一方面要發揮口岸經濟優勢,提升雙向開放能級。依托鄭州、武漢兩大國家中心城市,中部4個自貿區以及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開放平臺,持續探索政府監管、商業經營、產業培育、標準制定等方面的改革創新,以改革釋放開放潛力,以制度創新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拓展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新時代中部地區開放通道的輻射力。
四是積極發展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中部地區作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因地制宜發展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應用場景優勢。要推進實施“大交通科技”,大力推動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和數字化、綠色低碳轉型,著力打造交通運輸高能級創新平臺,培育交通運輸高水平創新主體,加速推進交通領域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轉化,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行業發展。同時,要強化交通新質生產力與新興產業的空間關系,在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通道等我國“四極、六主軸”地帶布局新興產業,實現“通道+產業”的時空壓縮效應、規模效應、聯動效應,以交通通道-物流-貿易-新興產業的鏈式協同推進新質態經濟體和經濟大通道的互促共生。
【基金項目:2023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要素集聚視角下河南樞紐經濟優勢重塑和功能提升研究”(2023BJJ047);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24年度基本科研費重大項目“中部崛起20年之河南實踐:進展、問題及對策”(24E009)。】
(作者:文瑞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