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科學技術助力產業結構更新,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如語文、音樂、數學等學科。7月6日,以“智聯世界 生成未來”為主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向人們展示了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空間。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其功用得到多方位展現,在鋼琴教學、聲樂教學、史論教學等方面呈現出新的氣象。數字化技術賦能高校音樂教學,同時與人工智能相配合,不僅能優化傳統教學模式,而且能有效提高音樂教學成果的實際效用。本文以聲樂教學為突破點,深入探討數字化技術賦能高校聲樂教學,為聲樂教育開辟的新路徑、提供的新方法。
數字化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近年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建設和應用不斷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智慧教育是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永智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智慧教育發展評價平行論壇”中曾表示,在新核心理念的指導下,教育的體系結構、教育內容、教學范式、治理方式、治理體系將會得到重塑和優化。智慧音樂教育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支持下,運用全智能物聯網系統,構建技術融合的生態化學習環境。這一生態化學習環境運用人機協同的數據智慧、教學智慧與文化智慧,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的數字化轉型,構建了集科技性、藝術性、人文性于一體的多維多位、互動體驗的聲樂教學新模式。數字化聲樂教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加自主和全面地學習,同時還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好的教學管理工具和教學評估方法。數字化聲樂教學還能夠促進高校聲樂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擴展教育資源范圍,提高教育公平性。它使高校聲樂教師能夠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審美體驗,讓高校的聲樂教學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現階段數字化手段在音樂中的應用更多展現為軟件的應用,例如Cubase、Cakewalk等音樂制作軟件和AdobeAudition、Cooledit等音樂處理軟件,以大量數據建立數字模式,并進行統一的自動化處理。數字化在音樂中的應用不止于對其內部的改變,更多的是外延的人工智能以無線或有線的形式通過物聯網形成智慧服務平臺,直接服務于教師隊伍及學生群體。
數字化技術在聲樂中的應用逐漸廣泛,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數字化的錄音和后期制作。數字化技術可以讓聲樂家在錄音室中進行高質量的錄音和制作,從而更好地展現他們的音樂才華和作品的表現力。二是學校聲樂教育。數字化技術可以為聲樂教育提供更加多樣化和富有創意的教學方式,例如在線課程、教學視頻等,為學生、教師提供更加便捷的教學方式以及更加合理的教學模式。三是進行音樂分析。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聲樂家進行音樂分析和研究,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演繹方式。四是進行音樂交流。數字化技術可以讓聲樂家和其他音樂人通過社交媒體、音樂平臺等進行更加便捷和廣泛的音樂交流,同時促進聲樂藝術的推廣與傳播。五是演出和表演方式。數字化技術可以為聲樂家提供更加多樣化和創新的演出與表演方式,例如使用視覺效果、舞臺設備等。
概而言之,數字化技術為聲樂行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方式來展示藝術家的音樂才華和表現力,同時也為聲樂教育和音樂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輔助。將數字化運用于聲樂中,無論是音樂風格、音樂人身份還是音樂創作方式,均能為其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性。
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弊端
傳統聲樂教學模式是指基于古典音樂的聲樂教學方法,它通常包括:聲樂基本功訓練(例如呼吸、發聲、共鳴等)、歌曲演唱(通過演唱來提高聲樂技巧和音樂表現能力)、音樂理論(包括樂譜閱讀、音樂節奏、和聲、調性等)、舞臺表演(提高舞臺表演能力和音樂表現力)。
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已然形成獨立的體系,在其教學過程中注重聲樂技巧的訓練,強調聲樂的純正、高雅和藝術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一,缺乏個性化教學。傳統聲樂教學模式通常采用固定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特點。每個學生的聲音質地、技術需求和音樂目標都不盡相同,而傳統模式的一刀切教學往往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其二,重視技巧而忽略表達。傳統聲樂教學往往過于注重技術練習和發聲技巧,而忽略了對音樂表達和情感傳達的培養。聲樂藝術的核心是通過聲音表達內心情感和音樂意境,純粹追求技巧容易使學生失去對音樂的情感理解和表達能力。其三,缺乏科學的聲學知識。在傳統聲樂教學中,聲學知識的教授相對較少。了解聲音產生和共鳴原理、聲音解剖學等基礎聲學知識對于聲樂學習者理解自身的發音問題、矯正不良唱法非常重要。但在傳統模式下,學生往往只是機械地模仿老師的唱法,缺乏對聲音產生和運用原理的深入了解。其四,缺乏現代科技支持。傳統聲樂教學通常借助口琴、鋼琴等簡單樂器進行,無法提供實時的聲音分析和反饋。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利用聲音分析軟件、錄音設備等工具,將學生的聲音進行詳細分析和評估,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聲音,得到更充分的優化和提升。
可見,傳統聲樂教學模式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學生的業務能力得到優化與發展,但是不利于學生長期審美能力的培養。所以,在當今社會素質教育的環境下,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弊端明顯,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智慧音樂教育生態是在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實現以科技提升教育,以創新引領未來。
人工智能與聲樂教學的優化組合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高校聲樂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人工智能與聲樂教學的組合拳,為聲樂學習者以及教學者提供了最優化的組合。在這一背景下,數字化智慧音樂教育生態系統應運而生,其結合現代科技與個性化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藝術感悟能力,并融入科學的聲學知識以及強有力的硬件支撐,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提升教學效果。
數字化智慧音樂教育生態系統具有多重優勢:第一,標準精細化,解決實際教學過程中的痛點問題。面向全體專業音樂教學人群,運用智能服務教學,其中細分為聲樂教室、鋼琴教室、器樂教室、舞蹈教室、合唱教室、音樂理論課堂等,聚焦專業音樂教育,通過互聯網實現音樂教育的全面升級。第二,打破聲樂教育資源不均。數字化智慧音樂教育生態系統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在線教程、演唱庫和音樂資料庫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練習。此外,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練習計劃管理、學習進度跟蹤等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組織和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此同時,可以將高水平的聲樂教學資源進行數字化傳輸,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傳播,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于數字化的聲樂教學,例如運用自動正譜伴奏、國內外聲樂練習曲、移調變速、作品講解與范讀等技術。第三,進行實時反饋和分析,并進行評估。數字化智慧音樂教育生態系統通過使用聲音分析軟件和傳感器技術,為學生在唱歌過程中提供實時反饋和分析。這樣的反饋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音準、音色、共鳴等問題,并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進。通過分析學生的演唱錄音、視頻等數據,對學生的演唱技巧、音樂感知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和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和糾正問題。第四,為音樂發燒友提供聽覺盛宴。利用獨創的音板共振技術,實木音板的高保真音箱讓音樂愛好者身臨其境體會360度立體環繞聲,不一樣的音源帶來極致的審美感受。
總的來說,數字化智慧音樂教育生態系統將人工智能與聲樂教學進行最優化的組合,深度解決傳統聲樂教學中的難題,解放教師雙手,提升聲樂教學的成果。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化、高效化的教學服務,幫助學生改善聲音技巧、表達能力和藝術水平,同時可以為聲樂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作者系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關鍵詞:人工智能;聲樂教育;新路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