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閆勇 實習記者 張黎明)2月23日,全球化智庫(CCG)“2023全球經濟與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機遇與挑戰”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旨在進一步了解全球經濟發展的走向和趨勢、分析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CCG副主任、高級研究員劉宏在致辭中提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日漸敏感、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國際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政府在應對經濟不確定性方面已經實施了諸多舉措,釋放出對外投資的積極信號。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會長高元元在主旨發言中表示,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將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歷經三年疫情之后,中西方之間的博弈日漸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對外經貿面臨諸多挑戰。為進一步推進對外投資,需要良好的合作氛圍與“友好、和平、共贏”的合作態度,總結過去的合作經驗并創新合作工作模式,聚集專家智慧,推動經貿工作,助力改革開放,真正實現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共同繁榮。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常務副會長兼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鄭超對中國海外投資合作總體狀況進行了介紹,他表示中國海外投資合作自1979年至今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在四十余年海外投資合作發展中,海外投資合作規模、領域、結構、質量均有了長效進步。當前中國海外投資合作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面,為促進經濟增長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還需要為投資提供金融支撐、科技創新支撐,完善合規體系,防范重大風險。
CCG理事長、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王輝耀表示,希望本次研討會可以匯總和梳理思想,提煉匯總真知灼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國際形勢與地緣政治形勢嚴峻,但依舊存在一些積極因素。首先,需要利用經濟全球化對沖所謂的軍事全球化;其次,在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召開之際,讓更多國家參與進來,進一步實現多元化發展,同各開發銀行開展合作、形成聯盟;最后,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合資合營”的方式實現“走出去”,并且同跨國公司結成廣泛聯盟。
全球經貿投資新趨勢
本次研討會共舉辦兩場對話。第一場對話以“全球經貿投資新趨勢”為題,高元元強調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態度,認為智庫應當提升調研工作能力,了解企業切身感受和發展困境,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為實體經濟走出去解決難題。CCG常務理事、德勤全球中國服務部主席金凌云認為,中國應當依托龐大的產業鏈、供應鏈、生產能力和消費群體,積極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公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中國投資促進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認為,未來中國對外投資應同構建中國企業主導的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結合起來,其中優先考慮從產能富裕型產業、優勢型產業及技術品牌主導的服務業實現起步。“在其他國家構建的產業鏈、價值鏈里面,中國企業參加進去,一般在中低端比較多。接下來,我們要向中高端發展,所以要升級。”盧進勇表示,“怎么升級?一般有三種形式:最主要的是利用外資,加入、嵌入到其他國家構建的產業鏈和價值鏈里面。還有一部分是通過外包,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外包,他們是發包,我們是接包。還有一種是特許經營”。盧進勇認為,對于海外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國要積極成為其構建者,具體來說,構建的形式有三種:第一是通過對外投資構建全球的生產經營網絡,首先我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中國家、非洲這些地區構建。我們也可以通過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包的方式,他們接包,我們發包。第二是特許經營,讓外國企業加入到我們這個特許經營的網絡中來。最主要形式的還是對外投資,特別是直接投資。通過這種形式,中國構建全球的生產經營網絡,構建起中國企業主導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其中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發電行業可以先試先行。CCG副主任、研究總監鄭金連基于中國對外投資持續增長的現狀以及對宏觀經濟研判的基礎上,提出中國企業出海應整合資源充分合作,培養國際化人才,重視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中國企業海外運營新環境
第二場對話以“中國企業海外運營新環境”為題。CCG高級研究員、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柴海濤認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時應當更加關注亞洲產業鏈的重塑與布局,關注中國企業海外合規經營,關注解決“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面臨的困難。CCG常務理事、WeBranding品牌顧問集團創始人及CEO丁豐從“品牌出海”的角度提出,當前是品牌全球化的紅利期與上升期,要充分利用跨境電商的大市場和技術發展,推動中國企業的全球化。CCG副主席、外聯出國顧問集團董事長何梅認為,“企業出海”的機會與市場前景廣闊,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可以通過二軌外交等契機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CCG常務理事、乾中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王東從海外上市的角度,分析并總結中概股企業海外上市的起伏經歷和發展現狀,并作出對中概股企業赴美上市謹慎樂觀的展望。
關鍵詞:企業走出去;全球經貿投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