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綜合外媒報道 世界銀行官網6月29日刊發文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推動全球數字支付使用激增》,文中提到,疫情期間普惠金融服務在全球呈現擴張態勢,推動了數字支付的大幅增長。
移動數字支付明顯增加。數據顯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不包括中國),使用信用卡、手機或互聯網進行在線支付的成年人中,有40%以上是自疫情開始后才使用的。目前全球范圍內,有約2/3的成年人使用或接受數字支付的方式,發展中經濟體的這一比例從2014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7%。
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表示,數字革命促進了全球金融服務的獲取和使用,改變了人們支付、收款、借貸和儲蓄的方式。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促進支付數字化,進一步擴大婦女和貧困人群獲得正規賬戶和金融服務的渠道,是緩解當前全球經濟疲軟的重要舉措。
2021年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數數據庫發布的報告提到,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國的普惠金融服務覆蓋范圍較廣,有超過89%的成年人擁有數字賬戶,82%的成年人使用數字支付方式。除中國以外的地區,有59%的成年人擁有數字賬戶,23%的成年人使用數字支付方式。在歐洲和中亞地區,賬戶擁有率較2017年上升了13個百分點,數字支付的使用率也不斷走高。自2017年開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數字賬戶擁有率上升了18個百分點,73%的成年人擁有賬戶,40%的成年人使用數字支付方式。在中東和北非地區,賬戶擁有比例的性別差距從2017年的17個百分點縮小至13個百分點。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移動支付使用率自2017年來持續上升,有33%的成年人使用數字支付方式。
(趙琪/編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