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集裝箱,就沒有全球化。作為《集裝箱改變世界》的作者,美國經濟學家馬克·萊文森(Marc Levinson)以集裝箱為核心,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基礎——現代運輸體系。近日,本報記者就全球化相關問題采訪了萊文森。
馬克·萊文森 受訪者供圖
全球化的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全球化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請您談談全球化的演變歷程及相關特點。
萊文森:我認為,全球化始于1830年左右,即工業資本主義誕生時期。工業資本主義帶動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貸款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全球化的特點是經濟活動大都以歐洲為中心,其他國家向歐洲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并向歐洲銀行家和投資者借貸。第一次全球化進程隨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結束。
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之后,20世紀40年代后期,世界經濟逐漸復蘇,出現了一些旨在降低關稅和穩定貨幣的國際協定,為第二次全球化創造了條件。第二次全球化的特點是石油和工業制成品貿易的增加,到20世紀60年代,這些產品的貿易占到了國際貿易的一半以上。第二次全球化的基本模式與第一次類似,即大多數工業制成品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生產的。這一時期,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主要作用是向發達國家提供原材料,并購買其出口產品。這些發展中國家認為國際貿易具有剝削性,參與全球化的意愿較低。第二次全球化進程隨著20世紀8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債務危機而結束。
第三次全球化出現在1987年左右,與此前兩次大不相同。第三次全球化的獨特性在于創建了復雜的國際供應鏈。由于集裝箱運輸、電子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成本降低,制造商可以在考察各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成本的基礎上,靈活安排零件的生產地,然后再將所有零件運往其他地方進行統一加工。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使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大幅提升。在此過程中,大多數貿易不涉及最終產品,而是以化學品和工業部件等中間產品的形式,從一個國家的工廠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的工廠。不過,這種工業生產的新方式也給一些群體造成了不利影響。經濟規律就是如此,即使大多數人從中受益,也總有一部分人的生活因此變得更糟。例如,當人們開始使用智能手機時,數百萬電話接線員失去工作,必須尋找新的職業。
全球供應鏈價值的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全球供應鏈也在不斷進化。請您評價一下全球供應鏈價值的變化及其對全球化的影響。
萊文森:從目前來看,全球供應鏈的價值并沒有降低。然而,在過去的10年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確實在變緩。在我看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過去部分企業將工業生產從歐洲、北美和日本的工廠轉移到東亞和東南亞,促進了貿易的快速增長。一旦這種轉變結束,國際貿易增長速度就會變緩。此外,還有一個因素是,許多工業制成品的價格在下降,至少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斷供應鏈之前是這種情況。也就是說,今天一個裝滿電視機的出口集裝箱可能不像20年前那么值錢了。
全球化進入新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2020年的著作《盒子外面:全球化如何從移動物品到傳播思想》中,提到了全球化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相較于物品的流通,思想的流動顯然更重要。能否請您對這一觀點加以闡釋?
萊文森: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貨物流通造成了阻礙。我預計,在后疫情時代,貨物貿易的增長速度也不會太快。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除非洲外,世界大部分國家都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老年人往往將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購買服務,而用于購買商品的份額較少。其次,技術的發展正在減少人們對多種產品的需求。例如,音樂流媒體的出現讓CD和CD播放器失去了大量市場。最后,許多公司意識到一些風險源自供應鏈過長,因此試圖通過簡化供應鏈和以更貼近客戶的生產制造方式來降低風險。
與此同時,包括服務和數字產品在內的無形產品貿易的增長非常迅速。此類交易大多涉及統計數據無法捕捉的數字交換,因為買方和賣方之間在此過程中沒有產生交易記錄。例如,一家投資銀行在印度雇用員工處理倫敦銀行家的賬戶,數字信息需要從英國移動到印度,再返回英國,但官方的貿易統計數據不會記錄這種數字交換過程。我認為,我們正在進入第四次全球化階段。在此階段,服務、思想的流動將持續快速增長,而裝滿貨物的集裝箱的移動則變得不那么重要了。(記者 王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