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1949年出版的《沙鄉年鑒》一書中提出的“生態整體主義”被認為開啟了生態文明的理論研究。德國學者費切爾在1978年發表的《論人類生存的環境:兼論進步的辯證法》一文中則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概念。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在西方生態思潮的影響下,形成了對生態文明內涵有不同理解和不同理論譜系的生態文明理論。
生態文明的興起不僅是建立在生態危機呈現出全球化發展趨勢,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這一現實基礎上的,而且是建立在生態科學等自然科學所揭示的生態共同體思想和思維方式基礎上的。生態科學等自然科學的興起突破了機械論的哲學世界觀和自然觀,形成了倫理話語和歷史唯物主義話語的生態共同體思想和思維方式,由此形成兩種類型的生態文明理論。以倫理話語的共同體思想為基礎的生態文明理論雖然對反思人類應當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及實踐后果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它卻脫離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拘泥于抽象的生態價值觀維度探討生態危機的根源與解決途徑。相較而言,歷史唯物主義話語中生態共同體思想和思維方式的特點則是強調自然觀與歷史觀的辯證統一關系,要求從生產方式出發,而不是僅從倫理價值觀出發去探討生態危機的根源與途徑,是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在實踐基礎上具體的、歷史的辯證統一關系。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就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話語的生態共同體思想和思維方式基礎上,這就決定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生態文化體系具有獨特的內涵和理論特質,即從抽象的生態價值觀探討生態危機的根源和解決途徑的缺陷,彰顯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一價值目的和價值歸宿。
對于如何展開生態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西方生態文明理論雖然做了可貴的探索,但總的看則是搖擺于“德治主義”和“技術主義”兩個極端之間,無法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則秉承系統論、整體論,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系統工程,超越了西方生態文明理論和生態思潮在生態治理觀上的各自片面性。
在如何理解發展的問題上,秉持生態中心主義倫理話語的生態文明理論完全不顧發展中國家還處于需要通過發展解決生存問題的現實,而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高度現代化,生存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張經濟零增長;秉持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生態思潮對發展的本質理解逐漸深化,但是其在不同階段所理解的發展都存在缺陷和問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在對發展本質的理解上具有一致性,這主要體現在二者都批判那種以滿足資本利益為基礎的發展,把滿足人民的需要及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看作發展的目的、歸宿和本質。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集中論述了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生態發展方式和科學技術創新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形成了系統的生態經濟體系。
總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當代中國生態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結合當代全球環境治理,對以往生態文明理論和生態思潮批判繼承的結果,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當代全球環境治理的科學指南。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21年第3期,原題為《略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及其當代價值》)
(王雨辰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