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我,回應自我與世界的關系,是哲學思考的根本命題,也是政治哲學思考和建構美好生活的關鍵所在。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人論》的開篇就明確指出:“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這看來是眾所公認的。在各種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一切爭論中,這個目標始終未被改變和動搖過:它已被證明是阿基米德點,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
然而,一段時間內,經過現代性啟蒙的人類知性遺忘了自我存在于特定時空中的有限性,而完全沉浸在盲目、狂妄和放縱的不自量力和沾沾自喜之中。這種現代性自我的解放訴求和線性進步敘事遭到了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眾多哲學家的反思性批判,這是人類面對資本邏輯的強大沖擊和變動不居的生存境遇所做出的積極調整,是“認識你自己”這個飽含哲理的古老箴言在現代性語境下的生動詮釋。社會現代化的根本在于人的現代化,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在于人不斷趨向成熟與完善。努力呈現現代自我存在的實踐根基,在碎片化、突變性和非邏輯性的后現代社會中為自我存在進行政治哲學意義上的生存定向,是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破解現代性自我的生存困境中,突破狹隘的個體自我關注、培育高遠宏大的生存境界、旨向人類共同體生活之實踐智慧的政治哲學負有重要使命。政治哲學以人類美好生活的反思性構建為己任,是以前提性批判的方式來實現對人類和諧交往基礎上生成的公共生活的審慎把握,是對時代精神和人類生存語境的生動再現。具有強烈公共實踐旨趣的政治哲學,探究的是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達成的美好生活狀態,這事關現代性自我最深層的存在價值與生命意義:在社會生活的經驗現實中感知人之生存的欠缺與不足,在理想價值的規范建構中展現人對未來世界的追求與向往,在事實與規范的充盈張力中保有對美好社會生活的信心、期待和動力。美好生活的建構離不開兼具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政治秩序的維持,“何謂好的政治秩序?”這一問題歷來就是中外政治哲學思想共同致力于解答的根本命題。政治哲學避免過于高遠、完美的烏托邦規劃,扎根在人類現實社會生活中來謹慎地探求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正當政治秩序。可以說,政治哲學能夠彌補政治科學在政治制度設計中過分關注政治事實的片段與細節,而對宏大的歷史視野和形而上的價值追求有所忽視的不足,使人類超越單純追求工具理性和技術知識的狹隘與偏見,真正在政治行動的實踐智慧層面上審慎構思人類應有的美好生活及其實現路徑。
從政治哲學角度反思現代性自我問題,需要立足現實生活世界,融入復雜社會交往關系,在真切的生存感知中理性而審慎地展開實踐行動。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抽象思維,是形式化的邏輯建構,是華而不實的屠龍術,是“偉大的空話”。立足生產生活實踐、面向公共生活世界的政治哲學籌劃擔負著破解這個時代理論“神秘主義”的使命。現代性自我的生存命題,是每一個 “現實的個人”都在遭遇的共同處境,都在拷問著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是否能夠更加合理地追求一種積極而自覺的存在方式。
從政治哲學角度反思現代性自我問題,需要真誠面對古今中外政治哲學經典文本,在充分汲取已有政治智慧中達成現代性自我的生存自覺。研讀政治哲學經典文本的過程,是與政治哲學家超越時空局限展開視域融合的過程,同時也是研究者觀照自我、反思社會、品味時代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努力避免先入為主的認知偏見對研讀政治哲學經典文本的干擾和影響,拒絕在肢解文本中通過片面截取使政治哲學家的思想碎片化,力求復原政治哲學家思想觀點在其具體時代境遇和整全思想體系中的本真含義。政治哲學經典著作之所以能夠突破時空局限而展現其深遠持久的影響力,正在于政治哲學家真實地體悟到了在、真、善、美、人等哲學的根本問題,并以自身特有的思想魅力使這些根本問題鮮活地呈現在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站在新的時代境遇中來理解政治哲學家及其經典文本,需要真正體悟到政治哲學家最深層次的生存視域、價值追求和人文關懷,并以此引領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在閱讀政治哲學經典中感知時代,在擁抱時代中理解政治哲學經典,讓現代性自我在時代與經典的互釋中得到確證和成長。
(謝麗威 韓升 作者系齊魯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