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訓練貫穿大學教育始終,旨在提升大學生的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種學術訓練涵蓋制度設計、教材編訂、課堂教學、實踐實訓、課外活動等多個階段和領域,其中課堂展示就是這種學術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課堂展示活動,并不僅僅限于課堂的實際表現,還包括文獻搜索、整理、制作和展示等多個階段,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學生在充分自學、合作探究、學術討論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式,在課堂上將學習成果或集體智慧進行展示的活動。
然而,就當下的高校課堂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對課堂展示的學術性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術概念不清晰,學術規(guī)范意識薄弱,缺乏基本的學術表達力;二是嚴重依賴搜索引擎,對搜取來的學術資料缺乏基本的鑒別能力,缺乏文獻意識;三是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較差,對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照單全收,“復制—粘貼—照讀”已成課堂展示定式。另外,在課堂展示時,鮮見學生自己的觀點,更不用說學術觀點了。長此以往,將會助長學術剽竊、抄襲風氣,嚴重影響高校的辦學質量。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善于觀察,勤于引導,將學術訓練落實在教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以提升大學生的學術能力和理論素養(yǎng)。
課堂展示是學生面對公眾公開發(fā)表自己觀點的過程,因此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正式的學術發(fā)表。然而,許多教師和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為增強課堂展示的學術性和規(guī)范性,我們可以從學術訓練的各個階段不斷改進。
首先,在文獻的搜索階段,要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正規(guī)的學術資源,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學術搜索能力和鑒別能力。目前,大學生一般依賴搜索引擎來搜索所需要的文獻資料,對正規(guī)的學術資源數據庫和圖書館系統(tǒng)等使用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獲取知識的權威性、正規(guī)性和可靠性,長此以往,將不利于知識的傳承、理解和創(chuàng)新。教師要在學術訓練和專業(yè)培養(yǎng)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讀經典、讀原著、讀源頭,努力營造嚴謹踏實的學風,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術積累,為進一步開展學術研究打好基礎。
其次,在對文獻的整理、運用階段,要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問題意識。學生將搜索到的文獻按照知識類別進行分類和整合,并對選取的不同文獻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評述,這就類似于學術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這一階段主要訓練學生對知識的識別能力、整合能力和評述能力。學生應在識別、整合和評述的過程中善于發(fā)現問題,積極思考問題,從而努力解決問題。牢固樹立問題意識,是展開學術交流和推動知識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保障。
最后,在成果發(fā)表階段,要引導學生增強學術規(guī)范意識。大學課堂是學術訓練的重要場所,教師和學生表達的觀點、看法和意見都具有學術性,其間也要體現學術的規(guī)范性。真正的學術研究都是建立在規(guī)范的學術話語和基本概念,以及相對權威的學術文獻體系基礎之上的。課堂展示通常要求學生就選擇的議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引發(fā)課堂的討論和交流,推動知識的交流、傳播、構建乃至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遵循學術規(guī)范的基礎上發(fā)表個人見解,提升其學術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在師生之間促成知識的吸收和借鑒,形成高質量的學術交流。
此外,作為教育管理者,還應該在培養(yǎng)方案的制訂和修訂時,凸顯每一門課程的學術性和每一年的學術側重點,從整體上強化對課程學術性的引導。在課程設計、課堂實施和效能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醒教師加強課堂教學的學術思想導入,按照學術規(guī)范,引導學生開展學術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術素養(yǎng)。
課堂展示是大學生學術活動的一種重要載體,只有浸潤在學術氛圍中,才能將大學生的學術能力具象化,體現當代大學精神,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學習能力強、專業(yè)素養(yǎng)高、國際視野寬、家國情懷濃的研究型人才。
(張生祥 作者系蘇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