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維江
通海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加強對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認識
通海縣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擔當,深刻理解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性。
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是適應城市社會結構變化,完善城市治理體系的需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通海縣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伴隨社會結構的新變化,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大量涌現,對此通海縣必須把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排在其他工作的前面,讓黨建工作引領城市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的步伐。
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是夯實基層戰斗堡壘的現實需要。實踐表明,基層黨建強,基層治理就強;基層黨建弱,基層治理就弱。通海縣“8·13”“8·14”兩次5.0級地震發生后,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第一時間響應。各社區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志愿服務者按照縣委的統一安排部署和各自的職責分工,及時開展群眾疏散、人員安置、輿情引導和志愿服務工作。社區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志愿服務者“三支隊伍”的忠誠擔當品質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得到了檢驗。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看到了黨的基層戰斗堡壘重要作用,看到了黨員干部的光輝形象,愈發堅定了縣委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全面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
當前,我們既要準確把握通海縣依然是農業大縣、城市社區發育程度不同于工業城市的定位,又要創新思路、分類施策,有針對性地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
在制度上破舊立新,健全完善城市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機制。通海縣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實施方案目前已經基本成型。由縣委管總,負責整體設計和統籌推進;街道黨工委負責統籌推進工作落實,推動社區、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等黨建工作有效融合;社區黨組織履行具體責任,負責團結帶領黨員群眾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同時,通海縣已經在秀山街道、九龍街道部分社區開始試行“兼職委員”制度,構建了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轄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領導體系。此外,由街道黨工委負責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吸收駐區單位、“兩新”組織黨組織負責人作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定期召開會議,協調推動基層黨建工作落實。最后,實行“一把手工程”,在制度設計上形成各級黨組織負責人親自抓、帶頭抓和高位推動、全面推進的良好局面,抓好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對履行責任不到位、工作出現問題的黨組織書記進行約談,問題嚴重的按有關規定嚴肅問責。
建起一張紅色網格,實現基層黨建與城市治理“聯建雙推”。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各類黨支部、自治組織和居民群眾共同參與社區建設的黨建管理模式以及“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網絡架構,推動樓棟黨小組長(網格員)與業委會交叉任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一張網”格局。把黨建責任區與社管綜治網格化服務管理相統一,把民情定期分析研判制度與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相結合,形成“民情一次收集,信息雙方共享,民事聯合辦理,結果統一反饋”的協調聯動和服務管理機制,推進基層黨建與社管綜治網格化服務管理深度融合。社區黨組織協調整合政法部門力量,定期對矛盾糾紛隱患進行排查,按照隱患的危害和緊急程度分類定級,及時處置。
準確定位,綜合施策,推進基層黨建工作上臺階。立足通海農業大縣的實際,除了6個城市社區外的村改社區,以黨支部規范化達標創建工作為統領,推進完善社區治理體系,提升黨組織服務群眾、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譜寫“鄉村振興”的美麗篇章。建立網格化管理制度,按照“定人、定崗、定責”的原則,以院落、街巷為單位,劃定黨員責任區,完成社區管理無死角。健全完善“兩委”和監委議事規則、決策程序,落實“小微權力”清單和“四議兩公開”制度,有效發揮黨組織在社區重大事項決策中的領導把關作用。提高社區治理的智慧化程度,積極推行黨務、居務公開,依托“通海智慧黨建平臺”,把社區、居民小組“三資”管理情況在電視上公開,接受居民監督,打造“微信+”互動平臺,管好用活“網上支部”。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社區黨員干部和居民代表為主體,不斷壯大志愿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政策宣講、技術培訓、科普宣傳等活動,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感。著力鞏固和發展以蔬菜種植為主的產業,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無公害農業生產進程,為社區農業產業轉型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探尋新出路。以通海縣“8·13”“8·14”兩次5.0級地震災后重建為契機,健全規劃引領,集約節約用地,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全面完善基礎設施和社區公共服務,積極推進美麗社區建設。
抓實關鍵點,推動陣地建設,創新服務載體
下一步,通海縣將緊緊圍繞省委、市委的統一部署,加大陣地建設力度,努力使黨在城市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進一步擴大。
按照“一核兩翼多點”布局,加強陣地建設。進一步挖掘通海縣黨群服務中心的職能,一方面通過不斷健全“黨群聯動、隊伍聯建、力量聯合、工作聯抓、活動聯辦”的“五聯”工作機制,深入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技能培訓、文體競賽、聯誼活動、拓展訓練、家長課堂等形式多樣的黨群活動。另一方面以黨員志愿隊伍為根本力量,吸納入黨積極分子、群團組織成員、熱心群眾構建志愿者團隊,建設“紅色志愿者之家”,形成黨群公益服務體系。同時,通過上述黨群活動,充分發揮通海縣黨群服務中心黨建宣傳“小喇叭”、組織生活“聚合器”和培養黨組織負責人“領頭雁”的作用。圍繞通海縣“8·13”“8·14”兩次5.0級地震災后重建工作,提前謀劃,將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同步納入規劃建設范圍。以秀山街道、九龍街道為重點,打造一批規范化的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其他各鄉鎮至少完成一個村(社區)級的黨群服務中心示范點建設。同時借鑒上海、杭州等地先進經驗與理念,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提煉和打造具有通海特色的“名邦家園”城市基層黨建項目和品牌。
立足群眾多元需求,建立服務群眾“三張清單”制度。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構建區域化黨建體系,建立服務群眾“三張清單”制度,即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主導,打破體制、條塊、地域局限,實施資源“眾籌”、抱團合作。社區黨組織則廣泛收集轄區黨員群眾訴求,制定“需求清單”。駐區單位和區域化黨建成員單位亮出“可提供的共享資源”清單,經過街道黨建聯席會議梳理匯總后發布,各單位確定認領意向,形成“共建項目”清單,真正使黨建工作從“務虛”轉變到“務實”。
(作者系通海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