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增強文化主體性的根本路徑和時代使命。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新征程上,我們必須貫通歷史智慧與現實需求,在文明傳承與時代創新的雙重維度中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為人類文明貢獻中國方案。
第一,中華五千多年厚重的歷史文化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文化根脈。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余年風雨淬煉,始終保持著主體性與開放性的辯證統一,始終以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胸懷,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始終以兼容并蓄的胸襟推動知識體系自我更新迭代,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根基。
首先,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筑牢文化根基。中華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文明史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文化基因庫。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到漢代獨尊儒術,從唐代文化繁榮到宋代理學興起,再到明清實學發展,每一個歷史階段都為中華文明寶庫增添了新的瑰寶。儒家的仁愛之道、道家的自然無為哲學、法家的法治精神、墨家的兼愛非攻主張,以及其他諸多學派的思想精華共同編織成中華文明的價值經緯。這些傳統文化思想不僅在歷史上引領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更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理論滋養。
其次,開放包容、日新月異的歷史文化特質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激發創新活力。中華文明歷來注重開放包容,積極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不斷推動自身創新發展。中華文明不斷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展現出強大的自我更新和超越能力,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最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化自覺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注入內在動力。中華文明始終秉持“革故鼎新”的自覺意識,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傳統智慧與現代價值的有機融合。一方面,創造性轉化強調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詮釋和轉化,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創新性發展注重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注入內在動力,推動其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第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源頭活水。
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實踐打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知識霸權,在解決“中國問題”中創造“中國理論”,在對話全球經驗中淬煉本土智慧,使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既扎根中國大地,又具有世界普遍意義。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源于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40余年的實踐歷程,為知識生產提供了獨特樣本。深圳特區“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實踐,不僅推動了經濟特區的快速發展,更在實踐中催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新發展。脫貧攻堅戰中形成的精準識別—靶向施策—動態監測方法論,不僅成功助力中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更提煉出了一套適用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治理模式。著眼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的探索,正在深刻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科技創新領域的實踐同樣驅動知識迭代,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舉國體制,重構了中國乃至世界眾多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路徑。這些實踐智慧,如同費孝通研究“鄉土中國”的當代延伸,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發展體系。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雙向互動。近代以來,中國從“后發追趕”到“并跑領跑”的跨越式發展,為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素材和源泉。從“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徑,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戰略判斷,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新時代重大課題,每一次理論飛躍都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向縱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突破了“市場—計劃”二元對立的教條認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則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時代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概念的形塑植根于基層治理創新實踐。當前,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的“楓橋經驗”升級版,正在重構網絡時代的群眾路線理論。凡此種種,都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持久生命力。
文明交流互鑒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注入開放品格。從古代絲綢之路的知識傳播到共建“一帶一路”的文明對話,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和而不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包容特質。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突破,既立足自主創新又善用全球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既傳承“天下大同”的東方理想,又回應全球性挑戰的現實需求。這種“以我為主、多元共生”的文明觀打破了“傳統—現代”“東方—西方”的二元對立,使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既具民族特質又具世界意義。
第三,在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中,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度融合,本質是文明基因與現實土壤的共生共榮,需要通過理念革新、學科融通、話語重構與人才鍛造的協同推進,激活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構建起既能解釋中國道路、又能回應人類共同挑戰的知識體系。
一是注重理念更新,以時代精神激活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耦合。因此,要深入挖掘和詮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結合,提煉核心思想理念的現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以現代科學精神重構傳統知識體系,注重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互構,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深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通研究,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新范式。
二是注重學科交叉,搭建傳統與現實溝通的學術橋梁。學科融通為知識創新提供方法論支撐。因此,要打破學科壁壘,通過跨學科研究、設立跨學科研究機構、培養跨學科人才、構建跨學科理論體系以及推動學科交叉成果的傳播與應用等舉措,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將學科設置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推動設立“文化遺產智能計算”“數字人文”等交叉學科平臺,促進傳統文化資源向知識資產轉化,為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
三是注重話語構建,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表達體系。話語體系構建需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因此,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概念、范疇、命題等,對其進行現代詮釋和合理轉化,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表達元素。同時,要警惕“復古主義”陷阱,在話語創新中堅持辯證揚棄。積極借鑒吸收國際學術界的通用話語和表達方式,將其與中國特色相結合,創造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識表達體系,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發展道路與治理模式的獨特優勢。
四是注重人才培養,夯實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傳承發展的根基。人才培養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因此,要從教育理念更新、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強化等方面入手,建立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培養通古曉今的復合型人才,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注重培養通曉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國際化人才,確保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在全球范圍內的“解釋權”“定義權”和“話語權”。
(作者:黃茂興 胡美華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