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研究《鄉土中國》時,中國鄉村基本上是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鄉村。整體來看,當時的中國也確實是鄉土的。安土重遷,以農為主,世代定居。遷移是非常態,是特殊時期被逼無奈的事情。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孤立和隔膜的聚居村落以及熟人社會的特征。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人們,對于周遭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但這種熟悉是對具體的人和物的熟悉,還沒有抽象出普遍的原則,或者化為一種可以傳遞的普遍知識。
當前的中國鄉村已然不再是費老筆下的鄉土中國,中國鄉村正在發生劇烈的變遷。全球化背景下,在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中國發生了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大變遷、大移民、大流動。鄉土中國的中國人也就是鄉下人,慢慢地從“土”里拔出來,抖抖身上的泥土,向城市進軍。他們各自營生,走向四面八方,散落在天涯海角,從熟悉的社會走向了陌生的社會。“鄉土”社會已成了遠去的歷史,但還有著一個影影綽綽的尾巴。這個尾巴,一時半會兒還會存在。
反觀鄉土,是歸去來兮的回望。而直面鄉土,則是沉實的觀察。回眸與觀察,是思想的兩個向度。在《鄉村觀察》中的體現,便是歷史意識和現實觀照。
《鄉村觀察》以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的建構性理念,作為新鄉土文化和鄉村振興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學術回望點,記錄了轉型中的中國鄉村社會。作者以齊魯大地為采集樣本,掃描這塊深厚農業文明中成長的現代鄉村群,拓印真實的發展痕跡,記錄鄉民的精神生態,展現特定時空下的鄉村意境,還原正在進行的社會變遷和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心靈互映,是作者四年調研的所看、所聽、所思和所慮。本書從婚姻家庭、鄉村社會、城鄉遷移三個方面17個專題,考察和探討當前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原貌展示巨變中的鄉村社會,思考農民想什么?農民要什么?鄉村的問題是什么?鄉村振興的路徑應該是什么?
作者簡介
辛寶英,山東管理學院教授,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現任山東管理學院工會理論研究院院長,山東新型城鎮化研究所所長,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工會論壇》主編,兼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人口與區域發展專委會副主任,山東省工人運動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中國勞動經濟學會理事。長期從事城鄉融合與城鎮化研究、工會與勞動經濟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基金項目十余項,在《中國人口科學》《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經濟社會體制比較》《中國農村經濟》等國內權威期刊發表學術文章三十余篇。著有《農民工市民化研究》和《人才振興——構建滿足鄉村振興需要的人才體系》(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多項成果獲領導批示并被政府文件采納。
目錄
導言 觀察新鄉村
婚姻家庭
昂貴的婚姻
與父母分家
女人說了算?
逃婚與離婚
贍養與孝道
鄉村社會
面子大于天
人情不好還
糾紛咋解決
年節與磕頭
宗祠與祭祀
村里的光棍
鄉賢來治村
流動之殤
爸爸在遠方
老年人種田
養老的出路
無農的村落
鄉村的變遷
鄉村振興
鄉村獨特的功能
鄉村發展的困境
鄉村振興的路徑
鄉村振興的策略
參考文獻
后 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