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歌副文本研究》
作者:巫洪亮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詩歌副文本資料沉淀著豐富的詩歌細節,交織著復雜的政治文化脈絡,塵封著許多有待發掘的詩壇往事。本書主要以1949-1966年詩歌副文本為研究對象,觸摸當代詩歌生產、傳播和接受的歷史現場,從另一維度考察當代詩歌大眾化的動力機制,探究意識形態嵌入詩歌副文本的復雜多元方式,辨析詩歌正副文本的多維組合所構建的大眾化言像系統、傳播系統和闡釋系統,重審當代詩歌演進歷程中的獨異現象與復雜問題。
作者簡介:
巫洪亮(1978-),福建龍巖人,龍巖學院師范教育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博士后。入選“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和“福建省高層次C類人才”。主要從事中國新詩研究。曾在《文藝研究》《當代作家評論》《北京社會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著有《文學重構與路向選擇:中國當代詩歌現象研究(1949-1966)》,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2項,福建省社科普及項目1項,參編教材1部。
目錄
序言
緒論
第一章 當代詩集序跋研究
第一節 當代詩選序跋與詩歌“二次傳播”
第二節 當代詩集序跋與詩歌“倡懂”閱讀現象
第三節 當代詩集序跋的言者身份與話語修辭
第四節 當代朗誦詩經典沉浮及朗誦詩選編纂難題
——以序跋為中心的考察
第二章 當代詩集廣告研究
第一節 當代時集廣告形式與推送方式
第二節 當代詩集廣告與詩歌形象的修復及重構
第三節 當代詩集命名與詩歌“辨識度”傳播
第三章 當代詩刊副文本研究
第一節 《大眾詩歌》與新中國成立初期詩刊話語轉型
第二節《人民詩歌》與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話語”的建構
第三節《詩刊》“編后記”與編者話語的修辭建構
第四章 當代詩歌與圖像關聯研究
第一節 當代詩歌傳播中的詩畫互文現象
第二節《群眾詩畫》與當代通俗文藝報刊的沉浮
第三節《群眾詩畫》與當代政治文化的詩畫互文傳播
第五章 當代詩人日記、書信、自傳研究
——以郭小川為個案
第一節 郭小川情書與情詩的互文性解讀
第二節 郭小川詩歌困境與當代詩歌批評生態
第三節 “戲迷”郭小川及其詩歌戲劇與戲曲化追求
主要參考文獻
序 言
2021年12月31日,洪亮通過微信發來短信,希望我為他即將出版的專著《中國當代詩歌副文本研究》寫幾句話,我第一時間答應了。因為雜事纏身,天天忙于開會和寫材料,我一拖拖了兩個多月,才有空閱讀書稿?粗娔X屏幕上的一行行文字,我的腦海里總會閃現洪亮樸實的身影。洪亮出生于福建永定的一個客家山村,為人忠厚,做事踏實,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他2001年從福建師范大學本科畢業后,到龍巖師專外語系擔任輔導員。工作兩年后,他于2003年考入福建師大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回到龍巖學院任教。又過了兩年,他精進不已,于2008年考入福建師大攻讀博士學位,2011年按期獲得博士學位。2016年6月,他進入南京大學文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我是他的合作導師。2016年年底,我調離南大,他的合作導師改為沈衛威教授。我的老家上杭和永定相鄰,兩地的風土人情頗為相近。本科畢業后,我自己也在龍巖這座山城工作了一段時間。在洪亮的周圍,有我的一些親戚、同學和朋友,所以每次見到他,都覺得很親切,F在會有一些身邊的人將洪亮視為成功人士,但他們并不了解洪亮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且,在一個日益功利化的大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人看重的是世俗的名利,他們衡量學術價值的砝碼是名位與金錢。洪亮從來沒在我面前抱怨過什么,他總是以謙和的姿態面對世界,對一切都心懷感恩。我心里很清楚,他肯定時不時會有一種孤獨感,因為洪亮走過的道路,我更早就走過。如果不是對讀書和研究有持久的熱情,學術的道路崎嶇不平,很容易半途而廢。有趣的是,一個人癡迷學術,放棄各種機會,往往是身邊的親友首先表示質疑。至于那些視你為怪物的目光或言論,見多了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巫洪亮主持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和多項福建省社科項目,在《文藝研究》《當代作家評論》《北京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二十余篇學術論文。在今天的學術環境中,對于一個偏居小城的地方高校的學者而言,要取得這樣的學術成就有很高的難度。有不少大刊物在遴選稿件時會設置學術門檻,那就是先看作者所在單位的學術地位,一看是地方院校作者的來稿,就直接拒稿了。洪亮在自己的投稿經歷中,肯定吃過很多的閉門羹,當然這種挫敗并沒有讓洪亮感到氣餒,而是激勵他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用過硬的學術質量去打動學術期刊的編輯。
《中國當代詩歌副文本研究》是洪亮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我認為這部書稿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論從史出。洪亮有扎實的史料功夫,他持之以恒,孜孜矻矻,在當代詩歌史研究領域打了一口深井,就像石油鉆探一樣,先是以敏銳的問題意識,探明儲油區塊,然后注意方法,循序漸進。書中的論述言必有據,沒有隨意的發揮,從原始材料中提煉出學術觀點。副文本是附屬的文本,其價值很容易被忽略,常常被人視為可有可無的邊角料。洪亮是一個精耕細作的有心人,從沙里淘金,從不同形式的當代詩歌副文本中發現種種問題,積沙成塔,串珠成鏈,還原出當代詩歌中被遮蔽的歷史景觀。他從細節入手,有些局部做得細致入微,就像是工筆細描。另一方面,他注意到了不同碎片之間的內在關聯,觀察到當代詩歌研究中的一些歷史盲點,抓住一些被輕慢的歷史線索,獨辟蹊徑,勾勒出當代詩歌發展的別樣的脈絡。
二是邊緣突破。洪亮主持的另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百年中國朗誦詩與詩朗誦史料整理與研究”,他善于發現被學術界忽略的研究領域,經過長期的史料積累,展開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像詩集的序跋、詩集的廣告、詩刊副文本、詩歌與圖像的關系等研究對象,很少有人進行專門研究。以當代詩歌報刊為例,研究《詩刊》《星星》的成果頗豐,但很少有研究者提及《大眾詩歌》《人民詩歌》《群眾詩畫》等報刊。對于一個生活在東南山城的學者而言,要獲取或查閱這些資料,跟生活在學術中心的研究者相比,付出的辛勞要大得多。身處邊緣的洪亮利用邊緣材料,在邊緣地帶尋求突破。事實上,在當代詩歌副文本的背后,牽涉到副文本與正文本、當代詩歌的生產與傳播、圖文關系、作者編者與讀者的多重互動;诖耍髡邔Ξ敶姼韪蔽谋镜难芯坎皇庆o態的分析,而是在動態的框架中考察當代詩歌場、媒介場、社會場之間的復雜關系。在多樣的、不同性質的場域或系統的交互作用處,因為某些因素或系統屬性的差別和協合作用,導致場域或系統發生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邊緣效應或周邊效應。這部著作注意到了副文本在復雜的文本系統中的邊緣效應 ,這是很有意味的發現。
三是守正創新。洪亮的研究路子很正,下足了笨功夫,沒有走捷徑,他的學問是慢慢地磨出來的。他長期研究當代詩歌史,依據的又是少人關注的副文本,在一個冷僻的研究領域自得其樂。按照常理推測,長期經營一片小的領地,視野容易受到限制。值得肯定的是,這部著作的學術視野開闊,在學術方法上也進行了自覺的探索,頗有新意。這部著作通過對新材料的挖掘與闡釋,打撈起一些沉沒了的詩壇往事,發掘了一些被遺忘的詩歌細節。洪亮綜合運用文學、文獻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學科的交叉與互動,尋找新的闡釋路徑,從原始材料中發現新的問題。他沒有抱住史料不放,而是緊貼史料,在篩選、還原、闡釋史料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史識。書中對意識形態嵌入詩歌副文本的多種方式的考察,對特殊年代詩歌創作、評論、編輯、宣傳、閱讀的獨特方式的梳理,都不再是單線的、武斷的闡釋,而是在一個立體的、旋轉的視域中呈現其豐富性與復雜性?傮w來看,在當代詩歌的歷史化進程中,這部專著邁出了扎實的一步,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如果能夠在細節梳理與宏觀把握方面結合得更加緊密一些,論述會更有深度。
在我看來,這部著作標志著洪亮的學術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梢灶A測的是,洪亮未來的學術生涯依然寂寞,在寂寞中也會有發現和收獲的喜悅,期待他在寂寞中發出更為燦爛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給那些有共同學術追求的學者帶來溫暖和啟示。
黃發有
2022年3月9日于山東濟南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