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報》的編輯邀請我給剛出版的《陸學藝全集》寫書評,這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好在自己長期在先生邊上,受先生的諄諄教誨,對先生的所思所想和所寫所議有比較多的了解,再結合閱讀《陸學藝全集》,可以談點自己的體會。
《陸學藝全集》編輯組經過8年的努力,共完成了對陸學藝發表的文章、出版的著作以及還未發表的手稿和內部資料進行編碼、核對、整理、歸檔共2812件,才有今天大家看到的由747篇文獻構成、約436萬字的全集。如此費心地編輯,不僅是為了緬懷我們尊敬的陸學藝先生,更是為了讓他的學術智慧更好地服務于當下和未來國家的發展和建設,因為這是一部有著時代影響并將繼續影響我們未來研究的學術經典。
《陸學藝全集》共12卷,按內容主題與時間順序交叉的原則編排文獻資料,仔細歸納可以發現,該全集基本上由四個重要主題構成:“三農”研究、社會結構研究、社會建設研究以及對社會學學科發展的思考和討論。這四個方面也是陸先生貢獻最多、影響最大的。

《陸學藝全集》,陸學藝著,北京市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
引領“三農”研究
《陸學藝全集》從第1卷到第6卷收錄的都是陸先生“三農”研究的成果,說明“三農”研究占據了他畢生學術研究的首要地位。事實上,他在“三農”領域的貢獻也是最大的。這六卷呈現的是陸先生對包產到戶的調查研究、農村改革的探索、農業農村發展形勢和現代化的判斷、中國農民命運的思考、城鄉關系變遷的分析以及農民工處境和戶籍制度改革的討論、鄉村治理與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解等。陸先生在“三農”研究的理論界為包產到戶“開第一腔”,由此獲得2008年首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他在這個獎中貢獻了7篇文章,是獲獎人中篇數最多的研究者。這7篇文章收集在《陸學藝全集》第1卷中,如《關于加速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問題》《包產到戶應當重新研究》等。這些文章在當時的理論界和政策界都具有“重磅炸彈”的效應,對于推動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作出了巨大貢獻。對此,首屆“費孝通學術成就獎”評委是這樣評價陸學藝獲獎的:“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家庭承包制實踐的研究……顯示了他的學術勇氣和社會擔當,也對社會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然,在“三農”研究領域,陸先生不只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帶頭鼓與呼,還展開了全方面的研究,在不同時期尤其是“能夠在中國‘三農’發展的關鍵時刻提出獨到的見解和有分量的政策”,為推動“三農”政策和城鄉關系調整作出重要貢獻。他在1986年通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發表的《農業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一文獲得鄧小平同志的關注和重視,對當時中央的“三農”政策改革和創新發揮了直接的推動作用。解決“三農”問題,在陸先生看來,關鍵在于解決城鄉分治問題,由此他在《讀書》雜志上發表《走出“城鄉分治 一國兩策”的困境》,并隨后發表《農業問題答案在農業之外》等文章,為后續的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等國家政策和行動提供理論和實證支持。
開拓社會結構研究
社會結構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陸學藝先生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調到社會學研究所后從事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陸先生的研究轉型并不是因為工作調動帶來的,而是在他“三農”研究的基礎上必然的學術轉型。他在調查中發現,農村、農民與農業不再是改革初期的那種狀態,而是有明顯的變化,其中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戶籍制度意義上的農民已經發生了很大的分化,于是他一開始從農民分化上進入社會結構研究,深切認識到“調整社會結構、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在學術界引發了很大的反響。當然,陸先生在社會結構和社會流動研究方面最具影響力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領銜主持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對各個階層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所處的地位、發揮的作用以及未來可能的變遷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轉變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尤其需要構筑一個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形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有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預測20年后(從2001年開始)將有4成中國人躋身中等收入者階層。在陸先生看來,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就是構筑合理的社會結構的過程,而社會建設就是這樣的具體構筑路徑和機制。這一研究發表的成果顯示出他扎根實踐、服務現實的學術敏感性和前瞻性。正如他對陳錫文所說的:“不管研究什么的,都不能脫離實際,都得為國家和人民的需要服務。”在陸先生看來,社會結構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而且還是可以被行動者所構筑的。因此,他提出的構筑合理社會結構的理論觀點,突破了結構主義理論認為社會結構是客觀事實而對行動有著外在約束的觀點,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和能動思想融入社會結構研究,形成了新社會結構主義理論。
探索社會建設
在社會階層和社會流動的社會結構研究基礎上,秉持著服務現實的學術理念,陸先生轉向對社會建設的研究。在他看來,新階段社會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調整社會結構,由于社會結構、社會發展遠遠滯后于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而中國當前碰到的發展問題和其他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這種滯后。他分析了社會建設的三個觀點:第一個是把社會建設等同于民生事業發展,包括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第二個則是建設一個駕馭市場、制約政府的社會;第三個就是構建合理的社會結構。他認為,民生事業建設確實很重要,但關鍵還是看是否帶來合理的社會結構這個問題。如果做不到,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民生事業建設存在問題,比如說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話,就有可能做不到讓更多的人實現向上流動,意味著現代化建設沒有成功;同樣,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社會結構,怎么實現對市場的駕馭和對政府的監督呢?所以,社會建設的關鍵就是建設合理的社會結構,這也是社會現代化建設過程。當然,社會結構建設離不開民生事業建設以及建設駕馭市場和制約政府的社會,因此后者也屬于社會結構建設的重要部分之一。
推動社會學學科發展
基于以上研究,陸先生發現, 20世紀70年代末開啟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確實激發了中國發展的活力。農村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后,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但社會問題并沒有得到顯著緩解,這是由于社會結構、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結構、經濟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學學科建設和發展顯得越來越急迫和重要。他專門研究了國外發達國家社會學與經濟學發展的差距,發現中國在這方面的差距較大,并提出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五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所,但進入21世紀,黨中央提出和諧社會建設的戰略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卻還只有一個社會學研究所,在研究人員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遠遠難以滿足社會建設的需要。為此,陸先生聯系學術界十多名各個學科的知名學者向中央寫聯名信,提出重視社會學科建設的呼吁。陳錫文在《陸學藝全集:序一》中提及此事:“2008年初春的一天,他給我打電話,說是有份報告想讓我轉呈給中央領導同志。收到后才知道是陸學藝與其他十幾位學者寫給胡錦濤同志的一封關于加大對社會學發展扶持力度的建議信。”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增設了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增強了社會學學科的研究力量。由此可見,陸先生對社會學學科建設的重視以及付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學建設。
總之,《陸學藝全集》不僅全面地體現了陸先生在“三農”研究、社會結構研究、社會建設以及社會學學科建設方面的真知灼見和深邃的學術思想,而且彰顯了其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觀點依然有著現實價值。當前,“三農”問題依然是中國邁向共同富裕、實現鄉村振興以及中國式現代化亟須解決的最關鍵問題。陸先生在“三農”研究中提出的許多觀點依然有其參考價值,比如解決“三農”問題的答案在“三農”之外。同樣,中國社會結構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上人口眾多的現代化,其中最艱巨的任務是讓更多的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構建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而社會治理和社會建設同樣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和機制。社會學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大責任,其發展直接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因此,一方面應強化社會學的時代責任和意識,另一方面應加快中國社會學三大體系建設。這也是陸學藝先生的遺愿。閱讀《陸學藝全集》,不僅能從中找到陸先生的學術足跡以及給時代帶來的重大影響,而且還能幫助我們找到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向,體驗到學術知識的魅力。
(作者:王春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