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如何解釋“中國奇跡”是一個長期困擾學界和理論研究界的難題。一段時間以來,關于中國奇跡的解讀著作相繼出版,大多以中國奇跡所取得的成就為切入點來總結經驗、給出結論,主要集中于經濟學界和理論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奇跡的根本密碼》一書跳出以往同類著作中闡釋中國奇跡本身或是圍繞中國奇跡誕生的經濟基礎、社會條件和國際環境的宏觀角度,站在意識形態建設和思想政治建設的高度來把握和理解中國奇跡的發展脈絡。
該書序言由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教授撰寫,分三個部分聚焦中國奇跡與中國道路的核心問題。由于文章篇幅較長,我們將以連載的形式分開發出,以饗讀者。本期為大家分享第一部分:中國奇跡及其解釋的話語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對“中國奇跡”作出了明確概括。如何解釋這種“中國奇跡”?這是一個關乎我國意識形態建設與思想政治建設的根本問題,需要深入思考與研究。
中國奇跡及其解釋的話語權
應當承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這種成就,從國內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變化,可以鮮明地看出來;從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成效的反映與輿論,也可以看出來。就連提出“歷史終結論”的福山,對中國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給予充分肯定,并修改它提出的“歷史終結論”。雖然我們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問題倒逼改革,我們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前進與進步的。我們應從對問題的發現與解決中,來看待我們中國的歷史進步,而不是否定改革開放。借“問題”否定改革開放,看不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實際上,中國共產黨是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大能力的。

《中國奇跡的根本密碼》
韓慶祥 黃相懷 等著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如何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從黨的十四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每次所作的黨代會報告,都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外交、國防、黨建等領域和方面,充分肯定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用“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解決難題與辦成大事”“前所未有”,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進行全面深入與高度精練的概括;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用“中國奇跡”(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兩大領域;兩個根本方面)來高度精辟概括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所創造的世所罕見的巨大成就。應當說,用“中國奇跡”來概括,是最凝練、最聚焦、最根本,也是最具有高度的概括,具有解釋學意義。面對中國奇跡,我們既不要狂妄自大,當然也不要妄自菲薄。這兩者都是十分有害的。狂妄自大必敗,妄自菲薄必危。
中國奇跡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當然,也成為我國進行學術思考與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從學理上解釋中國奇跡發生的本源。國外有多種解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涵蓋性、影響性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是用新自由主義(自由市場體系)的所謂“西方模式”解釋中國成就,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接受了新自由主義理論,運用自由市場和資本解決了經濟效率問題;二是用國家資本主義解釋中國奇跡,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是實行了集中的國家權力和資本的結合。第一種解釋完全是“西化”的,言外之意,是說由于中國走了“西方道路”才發展起來的;第二種解釋雖然考慮到了中國元素,如集中的國家權力,但本質上仍然認為是自由市場和資本助推中國發展并取得巨大成就,“西方模式”依然是作為解釋框架。中國學者應從學理上牢牢掌握解釋中國奇跡的話語權,不能把解釋中國奇跡的話語權交給西方。
上述兩種解釋具有共同點,即認為是自由的資本和市場造就了中國成就。實際上,西方的自由市場體系,實質上是以資本為主導、以利潤為牽引的市場拓展、技術創新和勞動力升級所構成的經濟運行體系。這一體系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迎來二戰以后的黃金時代,同時也埋下了禍根。冷戰時期的西方經濟運行體系,是一個實體經濟占主導的經濟運行體系,一旦把這一體系的做法放大到世界,西方國家發現,與資本運作相比,搞實業太苦,掙錢也慢,而虛擬經濟要比實體經濟來錢快得多,于是,英國伯明翰的“實業”衰敗了,美國華爾街的“虛擬性”金融卻持續繁榮。然而,未曾想到的是,這種做法存在嚴重弊病:若想維持“虛擬經濟”的發展繁榮,西方國家既要為資本找到攫取剩余價值的市場空間,也必須使資本連同剩余價值“回籠”到西方國家,這就必須創造出吸附資金的機制和空間。于是,以不斷“發明”金融衍生品為核心的金融市場被制造出來。金融衍生品寄居于西方國家,必須有靠得住的“宿主”,這個“宿主”就是龐大的西方中間階層群體,這個群體有融資沖動且有償還能力。然而,虛擬經濟從兩方面摧毀它賴以生存的中間階層群體基礎:一方面,支撐“虛擬經濟”的資本市場是一個“有錢人的盛宴”,它越繁榮,就會導致越大的貧富差距;另一方面,虛擬經濟只有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才能真正興盛。而在美國,“虛擬經濟”的興盛,在相當程度上掏空了實體產業根基,而實體產業恰恰是孕育和支撐中間階層的重要經濟基礎。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西方中間階層再也無力在資本市場陪玩下去的結果。這樣,市場和資本這兩大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既然就西方而言,市場和資本這兩大優勢不復存在,那么,以上兩種解釋就喪失了解釋力,也不具有話語權。解釋中國奇跡,還是應到中國道路中去尋找根本密碼。
(作者系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