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昆明6月13日電(記者任維東)“滇味”考古學專著——《云南考古學通論》首發式日前在云南大學東陸校區舉行。該書由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是云南省高?脊叛芯繉W術著作叢書之一。主編李昆聲先生,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是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云南的考古發掘工作肇始于1938年,吳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考古學家在蒼山洱海之間發掘新石器時代和南詔大理國遺址,至今已有80余年。云南在人類起源問題考古發掘和研究中的重要發現,曾在國際考古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李昆聲介紹,本書是對80余年來,尤其是1950年以后云南的重要考古發現,進行全面收集、整理,在此基礎上,按考古時代先后順序和王朝編年排列歸類,在學術研究基礎上對考古資料進行詳細分析介紹,對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使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進行研究,爾后介紹考古發現,以資料性為主,集資料與研究為一書。
《云南考古學通論》全書對考古學領域內的古代遺址、建筑、墓葬、雕刻、繪畫均有涉及。其第一章詳述在云南開遠、祿豐、元謀、保山、馬關、廣南、西疇、昭通等地發現的古猿化石。而在其他省區的考古學通論中,通常不列入古猿內容,這一章節內容使全書達成了首個學術創新。
其次,《云南考古學通論》一書在第五章“青銅時代”中專辟一節介紹萬家型和石山型銅鼓。據介紹,古代銅鼓共有8個類型,其中,萬家壩型銅鼓是全世界最早的銅鼓,石寨山型銅鼓是萬家壩型銅鼓的繼承者,此兩類銅鼓均屬青銅時代文物,所以在青銅時代單列一節專門論述,也是本書的另一個學術創新點。
《云南考古學通論》一書總結歸納云南全省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采用了對云南新石器時代的八種類型來分門別類地進行論述!氨緯谖抑鞒值膰疑缈苹鸬难芯恐,將云南青銅時代文化分為10個地區,在區系劃分中,比過去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細化!崩罾ヂ暠硎,此外,該書使用云南劍川海門口遺址,魯甸野石山和耿馬石佛洞最新的田野考古資料,將云南青銅時代開始的時間確定在公元前18世紀。
專家認為,該書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至明代,重點論述了史前巖畫、稻作起源、銅鼓與青銅文化、佛教滇密四大云南考古學的亮點,是國內外第一本云南省考古學通論,填補了云南考古學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價值。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