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和科技史》
作者:夏鼐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8月
【作者簡介】
夏鼐,1910—1985年,浙江溫州人。著名考古學家,新中國考古學和埃及學的奠基人之一。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埃及考古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委員、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全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意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院通訊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夏鼐科技史與考古學相關文章十六篇,含插圖一百余幅,原由作者親自編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員增補。本書結合考古新資料以研究中國科技史中的某些問題,范圍涉及天文學、數學、紡織學、冶金學等方面的歷史。不僅利用考古學方面的新發現,并且引用許多文獻,相互參證,闡明我國古代科學技術上一些光輝的成就,同時也糾正了中國科技史上某些錯誤的說法,使我們關于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貢獻,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所附圖片,除考古文物的實物照片外,還有許多作者繪制的精美示意圖,如還原紡織物的花紋、模擬古代工具器物的工作原理、圖示古代天文知識等,大大增強了本書可讀性,不僅可供研究中國科技史工作者、考古文物工作者以及一般史學工作者參考之用,而且可作為科普性讀物供學生群體等大眾讀者閱讀。
【目錄】
考古學和科技史——最近我國有關科技史的考古新發現………………………………1
中國考古學和中國科技史……………………………………………………………………………… 28
新疆新發現的古代絲織品——綺、錦和刺繡…………………………………………………37
我國古代蠶、桑、絲、綢的歷史……………………………………………………………………91
吐魯番新發現的古代絲綢………………………………………………………………………………125
漢唐絲綢和絲綢之路………………………………………………………………………………………138
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星象圖………………………………………………………………………… 155
從宣化遼墓的星圖論二十八宿和黃道十二宮……………………………………………… 176
另一件敦煌星圖寫本——《敦煌星圖乙本》……………………………………………… 216
《河北藁城臺西村的商代遺址》讀后記……………………………………………………… 234
湖北銅綠山古銅礦…………………………………………………………………………………………236
晉周處墓出土的金屬帶飾的重新鑒定…………………………………………………………258
我國出土的蝕花的肉紅石髓珠………………………………………………………………………272
沈括和考古學…………………………………………………………………………………………………283
《夢溪筆談》中的喻皓《木經》……………………………………………………………………307
元安西王府址和阿拉伯數碼幻方……………………………………………………………………318
初版編后記……………………………………………………………………………………………………… 331
附錄 夏鼐先生對中國科技史的考古學研究…………………………………………楊泓/334
【序】
夏鼐《考古學和科技史》再版序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李淼先生約我為即將再版的夏鼐先生《考古學和科技史》寫序,我深感榮幸。我在做研究生時就讀過夏鼐先生的著述,特別是他關于古代墓室壁畫星圖以及二十八宿的研究,當時對我的啟發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我從事關于中國古代星空的研究。現在有機會重新閱讀夏鼐先生的著作,是我學習的大好機會。這本書初版于1979年,當年即入選首屆全國科技史優秀圖書,影響了一代科技史家。我讀研究生階段先后得到中外四位導師的指導,他們無不向我提起過夏鼐先生。夏鼐先生對我來說是無比崇高的存在。現在要我為他的著作寫序,我又感到無比的惶恐。我深感自己的學識淺薄,不足以體會夏鼐先生的學行品格,所以只能借此機會談談我的一些感想。
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高潮。當時我的老師一輩的科學史家們,正在籌劃和落實關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大部頭專著編研項目,包括《中國天文學史大系》《中國科技史大系》等,涉及天文學史、數學史、冶金史、陶瓷史、紡織史、度量衡史、農學史、醫學史等領域。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受英國學者李約瑟的激勵: 既然外國學者能寫出鴻篇巨制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英文書名為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即“中國的科學與文明”),那我們中國學者為什么不能寫出自己文明中的科技史呢?綜觀此后幾十年中的中國科技史研究成果,確實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李約瑟的成果,其中突出的方面就是對科技史料的挖掘、整理和解釋,而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新的考古遺物和遺跡的發現和研究。夏鼐先生在建立中國考古學與科技史的聯系方面,貢獻極為巨大。我們閱讀老一輩科技史家的著作,時時感到夏鼐先生著作的影響。
《考古學和科技史》初版收入了夏鼐先生的10篇論文。其中第一篇名為《考古學和科技史——最近我國有關科技史的考古新發現》,里邊涉及天文和歷法、數學和度量衡、地學、水利工程和交通工具、紡織、陶瓷和冶金、農業科學七個方面,其視野之開闊,方法之精到,論證之嚴密,向我們展示了科技在古代文明中存在的維度,證明了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文化發展的巨大影響,至今讀起來令人興奮,嘆為觀止。后面各篇更是篇篇出彩,新論迭出。
第二篇《沈括和考古學》,一方面介紹沈括在科技方面的貢獻,另一方面介紹沈括在考古學方面的貢獻,史料豐富,論證全面。特別是把沈括的從政經歷和他的科技與考古研究活動結合起來考察,可以說是啟發了科技社會史的研究新思路。我在美國讀書時的導師席文 (Nathan Sivin)先生為吉利斯皮(Charles Gillispie)主編的 《科學家傳記辭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撰有“沈括”條目,是一篇關于沈括的重要傳記,其中就引用了夏鼐先生的這篇論文。
緊接著是關于星圖的兩篇論文。其中《從宣化遼墓的星圖論二十八宿和黃道十二宮》不僅介紹當時發現的宣化遼墓壁畫中的一幅星圖,而且詳細探討了二十八宿及其起源問題,以及黃道十二宮傳入中國的歷史,為解讀宣化遼墓星圖提供了極為充實的天文學史背景。其中對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探討,比較綜合諸家觀點,而且畫出了星圖,從二十八宿的天文特征推測其年代,對于今天研究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一篇是《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星象圖》,對1957年在河南洛陽一座西漢壁畫墓中發現的星象圖進行了介紹,對全部12幅星圖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并得出了重要的結論,認為這幅星象圖既不是以12個星座來表示十二次,更不是象征十二時辰,而是更像從《史記?天官書》所描述的“五宮”體系分別選取幾個星官以代表整個星空。夏鼐先生的這些論斷,今天看來,依然是立得住的。
后面六篇論文,一篇關于阿拉伯數字幻方,三篇關于古代絲綢和紡織,一篇關于冶金考古,最后一篇關于漢墓出土的蝕花石髓珠。這些論文通過介紹和分析考古發現的鐵板幻方、絲織品、金屬、玉石飾等實物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絲綢、冶金等技術的發展歷史以及中國與西方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情況。其中豐富的內容和獨到的觀點,發人深思,讀者可以自己領會,這里就不贅述了。讀夏鼐先生的著作,就像欣賞藝術作品一樣,獲得的是啟發、美和想象。
此次新版由王世民先生主持,除原來的10篇文章,又增補了夏鼐先生的6篇文章,分別是《中國考古學和中國科技史》《漢唐絲綢和絲綢之路》《另一件敦煌星圖寫本——〈敦煌星圖乙本〉》《〈河北藁城臺西村的商代遺址〉讀后記》《湖北銅綠山古銅礦》《〈夢溪筆談〉中的喻皓〈木經〉》。它們與《考古學和科技史》的主題和內容密切相關,不僅進一步闡述了考古學與科技史在研究方法和材料使用上的相互支撐,而且就古星圖、冶金史研究中的具體個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篇幅雖短,但觀點鮮明,證據確鑿,論證有力,可以說是考古學與科學史研究結合的范例。新版把原有10篇文章和新增6篇文章合在一起編排,大體上體現了本書的主題,篇目編排是合理的。
夏鼐先生的這本《考古學和科技史》,雖然是4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今天讀起來仍不過時。它的重要性在于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向我們展示了一套科技史與考古學相結合進行古代文明研究的方法。近年來,中國考古學迅猛發展,發掘了大量的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實物,使得我們可以根據以實物為主的“物質文化”去探討中國古代的科技與文明。比如就天文考古而言,我本人就參與了陶寺遺址史前天文臺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過程中也是從夏鼐先生的著作中得到了啟發。現在科技考古的手段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冶金考古、陶瓷考古、植物考古、殘留物分析、同位素分析等,不一而足。而夏鼐先生是我國在考古研究中應用現代自然科學方法的重要開拓者。在他的領導下,考古所于1965年建成中國第一座碳-14斷代實驗室,對中國的科技考古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我看來,是夏鼐先生為我們打開了最初的科技史與考古學交叉研究的新視野。
夏鼐先生學識和品行,我自然是不具資格評論的。但是為了寫這個序,我翻閱了《夏鼐日記》,他的學術經歷,就令人欽佩不已。我看他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就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其閱讀量是我不敢想象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作為一名歷史學科班的學生,竟然還大量閱讀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人類學等科學著作。他在英國留學期間,學業更是突飛猛進,在田野考古和語言學習方面,都展示了極高的天賦和持久的耐力。這大概是他能夠關注多學科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吧。
翻閱《夏鼐日記》,我還有一點個人的收獲。我發現我的導師有三位出現在他的日記中,分別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的盧央先生、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薄樹人先生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席文先生。他們都已故去,但在他們學術研究的旺盛之年,都與夏鼐先生有過相當密切的學術交往。這樣一來,我可以自豪地認為,我和夏鼐先生還有了一絲學術上的淵源。于是我漸漸覺得,我為《考古學和科技史》再版寫序或許有了點理由。不為別的,只為先生的學術和精神,得以接力再傳。
孫小淳
2023年4月8日于北京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