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市“家長夜校”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推進會召開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聚焦群眾需求,創優課程設計,多形式開展“家長夜校”實踐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家長夜校”實踐活動16場次,覆蓋家長2000余人次,助推了城鄉家庭教育水平整體躍升。
構建協同聯動新格局。建立了由宣傳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分頭負責的工作機制,通過市委宣傳部牽頭抓總,對各縣(市、區)開展“家長夜校”工作進行統籌指導;教體、婦聯等相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責,聯合推進“家長夜校”工作落實。建立了部門協調配合、定期研究推動的工作機制,通過明確各部門職責任務,定期召開會議,聯合開展調研督導。建立了市級部門統籌,市、縣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由市級部門結合實際制定活動方案,加強對縣區對應部門的工作指導和支持,做到任務統一部署,工作統籌推進,問題幫助解決。通過工作機制的建立健全,在加強了各級各部門協同聯動的同時,也形成了“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工作合力。
繪制精準服務新圖譜。紅塔區通過391份《課程需求表》數據分析,形成涵蓋家庭教育、移風易俗等5大領域的69堂線上課程。新平縣針對“家長教育焦慮”,設置“躺平與內卷”“安全教育”等熱點議題,班主任現場答疑解惑,形成“需求采集-資源匹配-效果追蹤”的閉環……當前,我市在開展“家長夜校”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精準對接家長需求,秉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創新“點單式”服務模式,讓家長既是參與者也是課題的開發者。
打造多維課程新場景。在“家長夜校”實踐活動中,全市各地創新學習形式,豐富活動載體,推出沉浸式教育場景,充分調動家長參與熱情。通海縣委宣傳部、縣教育體育局、縣文化和旅游局、縣婦聯聯合舉辦“家長夜校”實踐活動,邀請心理健康教師以《掌握親子溝通的密碼》為主題,通過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互動形式,剖析親子溝通中的“高頻率”誤區,引導家長們掌握科學的溝通方法;江川區組織家長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傳承家風;澄江市開設“夜校劇場”,通過角色互換演繹家庭溝通困境;峨山縣將非遺文化與家風傳承結合,在刺繡、木雕等傳統技藝中解讀“六尺巷”典故;華寧縣創新云端課堂,通過繪本教學實現70個家庭線上共學,評論區互動超300條。
探析“家長夜校”新路徑。為讓“家長夜校”切實發揮實效,持續有序發展,我市還通過“課程滿意度+需求反饋”的形式,及時收集整理家長參與“家長夜校”課程后的反饋意見,總結存在的不足,改進后期課程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推動“家長夜校”服務可感、成效突出、教育普及。峨山縣邀請市委黨校副教授蔣樹芬以“滋養習近平成長的習家家風”為主題開展專題講座,活動結束后請家長們寫下交流感想與課程建議,大家紛紛表示熱切期待更新有關“合理膳食、好書閱讀、溝通交流技巧、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等方面的內容。元江縣在“家長夜校”活動現場進行問卷調查,家長們圍繞參與活動滿意度、存在問題和意見建議填寫反饋評價表。
目前,“家長夜校”已逐步成為融合家庭教育指導、家風文明培育、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載體。隨著“家長夜校”健康持續發展,將為我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提供更鮮活樣本。(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丹)
轉自:玉溪日報 2025-04-28 A01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