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2月6日召開的“三湖”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推進暨政協提案辦理專題會上獲悉,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我市在“三湖”流域實施的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取得初步成效,進一步優化了流域水資源配置,削減了入湖污染負荷,促進了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思路納入了湖泊保護條例,為全省管湖治湖作出了制度性貢獻,省水利廳將玉溪做法向全省湖泊流域推廣實踐,目前正從“怎么引水”向“怎么用水、怎么管水”轉段,從1.0版向2.0版邁進、迭代升級。
12月以來,江川區星云湖雄關3號高位水池周邊的雄關灌區內,已有70畝地用上了從星云湖邊“遠道而來”的農業用水。從水池到田間的“毛細血管”已經鋪設好:一條條滴灌水管鋪滿田間,每一顆菜都能在同一時間享受滴灌澆溉,有效解決了山區農業用水難題,也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下了基礎。
這是“三湖”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在完成硬件建設后,投入運用的一個縮影。當前,玉溪市正全力推動該工程從1.0版向2.0版邁進。
2.0版工程要干什么、怎么干?此次推進會上提出,總體按照“5685”思路來深化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閉環體系。第一個“5”就是統籌生態環;A設施、農業生產用水灌溉、高效節水水利、高標準農田改造引水、高效林業發展用水“五位一體”工程;“6”就是健全工程管理、水質監測、雨水調度、水價改革、運行管理、考核評價六項機制;“8”就是實施水源、抽提、蓄水、輸水、用水、水質綜合改善、清水入湖、抗旱防洪應急八類項目;第二個“5”就是構建攔截、抽提、調蓄、灌溉、管理五措并舉的閉環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利用“1262”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機制,因地制宜、精準調度,構建分段攔截、分級調蓄、分質利用和全程調控的“三分一調”流域治理新模式,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減輕末端調控壓力,減少運行管護費用,進一步提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據悉,1.0版和2.0版比起來,相同的是都要構建攔截、抽提、調蓄、灌溉、管理五個體系,都要推動初期雨水、農田尾水、散漏污水、回用中水等水資源在湖外循環利用。不同的體現在四個方面:攔截上,1.0版是以攔蓄帶為主;2.0版是以攔蓄帶和部分調蓄庫塘為主,推動“單一攔截”轉向“分段攔截”,降低末端攔截壓力。調控上,1.0版是把攔蓄帶攔截下來的水資源在末端調控回用;2.0版是把攔蓄帶和部分調蓄庫塘攔截下來的水資源,因地制宜在源頭、過程、末端調控回用,推動“末端調控”轉向“全程調控”。調蓄上,1.0版是以現有可用調蓄庫塘,把水資源單點調蓄后循環利用;2.0版是推進調蓄庫塘連通擴容,提升水資源調蓄能力,推動“單點調蓄”轉向“聯動調蓄”。軟硬協同上,1.0版是完善抽提泵站、調蓄庫塘等硬件基礎設施,初步構建水資源循環利用閉環體系;2.0版是以灌區建設、發展設施農業為抓手,推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提升工程運行軟件能力,推動“硬件建設”轉向“軟硬協同”。
進入2.0版后,我市將圍繞“截得住、控得實、用得好”目標,堅持“以供定需、規模適度、動態調整、善始善終”原則,加快推進抽提泵站、灌區建設、庫塘防滲加固、優化受水庫塘、庫塘連通等一批節點工程,進一步提升抽提、調蓄、灌溉能力。同時,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像建電網一樣建水網,用管局域網的模式來管水網,像管生活用水一樣管農業生產用水,按照“整一片、成一片、治一片”要求,采取“全域統籌、多水聯動,封閉運行、專營管理,帶壓輸水、降本增效,分區管控、統籌定價”等綜合措施,實事求是、靈活多樣地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實現“從水源頭到水龍頭,再到水市場”的全鏈條閉環運營管理,努力探索一條各方利益主體都能滿意的路子,讓水價改革能造血、可持續。(玉溪日報記者 李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