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門縣社科聯持續深入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緊扣工作實際,找準工作突破點,依托現有“硬件好、品牌響、有特色”的陣地資源,融入“社科研究、社科宣講、社科普及”等社科元素,融合推進“一個社科之家、三個社科工作站、一條社科宣教長廊”的“1+1+3”社科之家工作體系建設,著力打造15分鐘社科服務圈。
搭建“1+1+3”社科之家工作體系 讓社科之家有形有實
對照社科之家創建標準,易門縣社科聯依托特色資源,探索搭建以一個社科之家為中心,三個社科服務站(社科人才工作站、社科文庫服務站、社科普及宣傳站)分布在周圍,社科宣教長廊為外延的社科之家工作體系。社科之家依托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制定管理制度5項,有功能室8個,可承接中、小型的學術研討、理論宣講等活動。引入縣圖書館社科圖書流通點,可提供優質借閱服務。依托縣委黨校社科人才集中、科研力量強、學術氛圍濃厚等優勢建設社科人才工作站,通過每年舉辦學術研討、參與社科課題研究、承辦社科講堂等方式助力社科工作發展。社科文庫服務站建在縣圖書館,運用地方文史資料專室優質資源,收集社科類藏書2675冊,制作社科圖書名錄、圖書推薦單,定期更新推薦優秀社科讀物。運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優秀社科讀物網絡推薦。社科普及宣傳站依托縣野生菌博物館建設,可綜合運用視頻、展板、現場講解等方式開展宣傳,博物館1名講解員獲云南省首屆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大賽優秀獎。充分挖掘“中國最佳楹聯文化縣”特色文化資源,結合龍泉十里楹聯文化長廊建設社科宣教長廊。長廊總長3160米,繪有五彩斑斕、形式多樣的壁畫和書畫,懸掛楹聯、匾額225對(塊),是富有易門特色的陣地。依托楹聯中蘊藏的優秀傳統文化、社科知識,寓教于樂,實現人在景中游,“識”從聯中來,將長廊游覽過程轉化為一場“潤物細無聲”的社科知識普及宣傳。
用好“社科干部、社科專家、社科志愿者”三支隊伍 讓社科之家有人氣有溫度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易門縣社科聯通過搭建平臺、組建隊伍、組織活動等方式保障“社科干部、社科專家、社科志愿者”三支隊伍的作用發揮。社科干部深入調研,積極匯報爭取,多方協調,推進社科之家建設。帶頭開展宣傳宣講,近三年來,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27場次,組織社科普及宣傳周活動3次,受眾達3萬余人次。組建縣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庫、縣社科青年人才庫,首批入庫專家、人才52名。組織社科專家、社科青年人才開展學術研討、理論宣講、課題研究等工作,近兩年來,獲市級社科課題立項7項,縣級立項27項,創歷史新高,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助力發展。開展宣傳宣講活動179場次,受眾1萬人次。縣社科志愿服務隊、“蘭英小講解”社科普及志愿服務隊等社科志愿者隊伍通過舉辦“蘭英故事我來講”講解比賽、社科普及“六進”志愿服務、“非遺進校園·文化共傳承”等活動,切實打通社科普及宣傳“最后一公里”。
堅持“共建、共享、共用”三個原則 讓社科之家有“趣”有“料”
易門縣社科聯堅持“整合部門資源、陣地資源、活動資源”,做好“社科之家”的共建、共享、共用。認真落實“過緊日子”的工作要求,將有限的經費花在關鍵環節、必要工作上。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陣地安全。充分發揮群團聯盟作用,推進活動聯辦,組織云嶺大講壇·易門專場、社科優秀成果交流展示、全民閱讀讀書會等活動40場次。舉辦易門縣“黨的創新理論我來講”理論宣講大賽暨首屆青年社科學術演講比賽,探索將社科研究資源與理論宣講融合互動的新渠道。例如,其中1名參賽選手將社科研究獲獎課題《易門縣推進“一縣一業”食用菌產業發展思路及對策研究》通過演講的方式進行分享宣講,取得較好的成效。
來源:易門縣社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