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民族文化進校園潤童心”志愿服務項目是云南省社科聯2022年云南省新時代文明實踐社科普及志愿服務創新項目的20項之一,項目于2022年9月立項,由元江縣社科普及志愿服務隊實施,實施時間為2年。該項目旨在通過社會科學普及的方式,將優秀民族文化引入到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深入了解和學習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元江縣社科普及志愿服務隊立足元江縣豐富的優秀民族文化資源,集結20余名省市縣級非遺傳承人和鄉土文化能人,進學校開展國家級非遺項目哈尼棕扇舞,省級非遺項目傣族獅子舞,市級非遺項目彝族絲竹樂等非遺文化傳承、教學志愿服務,累計開展非遺進校園80余場次,受益學生3.2萬余人。
挖掘與保護并重,非遺項目精彩紛呈。縣文化館文藝志愿者對全縣的優秀民族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申報非遺項目。目前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棕扇舞);省級名錄8項(塔朗哈尼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哈尼族九祭獻、彝族“阿哩”、傣族獅子舞、白族米干制作技藝、哈尼族阿批突、白族木雕、傣族雙聲部民歌),省級傳承人8人,市級名錄25項,市級傳承人31人,縣級名錄59項,縣級傳承人105人。每年與學校聯合舉辦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民俗文化活動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項目展示活動進校園,以圖文展示、作品展覽、傳承人現場展演等方式,將非遺帶進千家萬戶。
傳承與創新并舉,非遺魅力傳承再現。項目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們通過與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接觸的形式,直觀感受非遺文化之美,親近非遺、欣賞非遺、熱愛非遺,在感知、體驗中了解非遺文化的魅力,從而有意識地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成為非遺文化“新傳承人”。近年來,元江縣聘請非遺傳承人為中小學校兼職老師,把非遺文化納入教學課程管理,以學生社團為依托,結合不同年齡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分學段、常態化推行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舉辦豐富的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積極引導非遺傳承人利用節假日和農閑時節,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非遺傳承志愿活動。目前元江縣各鄉鎮(街道)每月至少開展一個民俗文化活動,帶動旅游發展,活動均有“小非遺傳承人”參與活動展演。2024年6-8月舉辦了元江縣“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示視頻大賽,活動共有400余名學生參與,238名學生拿到獎狀、筆、文具盒、書包等獎品,通過小獎勵,進一步鼓勵更多青少年兒童積極參與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來。
課程與陣地并行,構建非遺校園文化。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現有的語文、歷史、美術等課程中。在語文課中學習少數民族文學,在歷史課中了解各民族的歷史發展,在美術課中學習民族繪畫和手工藝等;同時,學校在舉辦民族文化節、藝術節、體育節等節日時,讓學生穿著民族服飾、學習民族舞蹈、參加民族體育項目等體驗民族文化。加強陣地建設,在校園內設置民族文化角或展覽區,展示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工藝品、圖片等,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各學校在元江縣傣族“蒙面情歌節”“彝族火把節”“哈尼十月年”節慶活動放假前舉辦各民族民俗文化活動時,加大宣傳報道力度,據項目實施的2年期間統計,元江縣在各媒體宣傳報道學校開展活動新聞50余條(篇)。(元江縣社科聯 楊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