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五個中國醫師節。
今年中國醫師節的主題是“醫”心向黨、踔厲奮進。
長期以來,全省廣大醫務工作者恪守“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言,秉承敬佑生命的初心本色、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甘于奉獻的無私品質、大愛無疆的博愛情懷,舍小家顧大家,在醫療救治、疫情防控、疾病預防等戰線上傾注愛心和汗水,詮釋忠誠和擔當,全省衛生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短板加快補齊,衛生健康事業蓬勃發展,健康云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各項指標明顯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勤勉務實的拼搏精神、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以“硬核擔當”詮釋忠誠、以“最美逆行”抒寫仁心,用大愛和奉獻換來了山河無恙、人民安康。4月4日,首批202名云南援滬醫療隊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5月25日,援滬醫療隊最后一批隊員返昆,52個奮戰的日夜,隊員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滇滬一家親的深情厚誼,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貢獻了云南力量。新冠病毒變異株德爾塔、奧密克戎來勢洶洶,他們在酷暑中堅守、在危險中奮戰,檢核酸、打疫苗、防輸入、控院感,為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付出了艱辛努力。
醫者仁心,大醫精誠。值此中國醫師節之際,讓我們對他們說聲感謝,致敬生命守護者,致敬所有醫務工作者。
許琳
與病毒賽跑的“疾控人”
“病毒源頭從哪里來?” “溯源要解決哪些問題?”近日,在全省流調溯源培訓班上,省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所所長許琳從溯源調查思路和步驟等方面,傳授了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的經驗。
疫情發生以來,許琳不僅要開展結核病日常工作,還堅守抗疫一線,作為省級流調隊隊員,參與溯源調查工作。
“2021年以來,隨著瑞麗‘3·29’‘7·04’到2022年‘2·16’疫情,我三赴瑞麗,和同事們見證了新冠病毒從原始株,到德爾塔株,再到奧密克戎株的演變。”許琳說,疫情管控就是跟時間賽跑,疾控人是抗疫戰斗中的“偵察兵”,是切斷病毒傳播途徑的“排雷兵”。
“明早前往瑞麗,參與瑞麗疫情處置工作。”2022年2月15日,許琳接到應急任務。在收拾行李的過程中,她已經對抵達瑞麗進行溯源調查工作進行初步規劃:每支流調溯源隊分工細化到每個時間節點,開展地毯式流調,以最快速度完成密接和次密接人員摸排……
2月16日中午,許琳抵達瑞麗后,迅速建立流調溯源聯合工作機制,成立流調組、信息組、溯源組和質量控制專家組,確保實現2小時內到達流調現場、4小時內完成流行病學調查核心信息收集、24小時內完成流調報告的目標。為了發現病例時獲得準確信息,許琳克服了語言溝通障礙,耐心安撫病例的恐慌情緒,快速準確排查病例的行程軌跡和關系脈絡,將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和潛在的風險點、風險場所信息快速推送,為落實分類分區管控措施提供全面可靠的科學依據。
在此次疫情處理中,許琳和同事們將全基因組測序平臺前移至抗疫一線,通過流行病學調查、電子軌跡分析、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等綜合研判,探究傳染來源和疫情發展態勢。“我們在‘2·16’疫情中快速鎖定了42條傳播鏈,為優化防控措施,助力科學決策提供支撐。”許琳說。
2021年5月,許琳參加了云南省抗疫醫療專家組赴老撾協助抗疫。“抵達老撾后,第一時間建立聯動工作機制,每天參加老撾衛生部工作例會,與老撾衛生官員、疾控專家、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交流。與老方專家共同討論10余個專項防控建議,并得到采納,當地防控措施效果明顯提升。”許琳說,專家組在老撾實地走訪了數十個集中隔離點、核酸采樣點、核酸檢測實驗室、疫苗接種點和中老鐵路萬象車站、磨憨—磨丁經合區等中老重大合作項目現場,進一步夯實中老跨境聯防聯控機制,將中國抗疫經驗帶到老撾,贏得了各方的尊重和贊譽。
在省疾控中心,和許琳一樣的流調隊員還有149人。一年多來,他們分赴瑞麗、河口、孟連、勐臘、金平、馬關等地,肩上都承載著一分責任,為疫情防控工作出一分力量。
云報記者 陳鑫龍
肖硯斌
戰疫一線的堅毅“逆行者”
8月17日7時,云南省腫瘤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骨外二科主任肖硯斌已經在會議室組織科室醫護人員開展每周一次的業務學習。隨后他便穿梭在辦公室和病房之間,開始交班、術前病例討論、查房等日常工作。
9時許,在完成了最后的準備和消殺工作后,肖硯斌進入了手術室。當天他有兩臺大型手術,午飯也只能擠出一點點時間快速解決。完成一天的工作走出醫院大門時,天已經黑了。
兩個月前,圓滿完成援滬任務的肖硯斌,在結束了短暫的休整后立馬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今年4月,肖硯斌主動請纓參戰,作為該院云南援滬醫療隊隊長帶領醫院96名隊員馳援上海。
“帶好隊伍、完成任務、無恙凱旋”是身為隊長的肖硯斌必須扛在肩上的責任。
援滬期間,他擔任云南省援助上海市疫情防控醫療隊臨時黨委第三臨時黨總支部第7臨時黨支部書記、平艙醫療專家組組長、云南援滬醫療隊隊內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承擔醫療隊510名隊員在駐地酒店的感控閉環管理工作。
由于開平方艙醫院條件有限,保障隊員安全、嚴防感染是肖硯斌心中始終緊繃的一根弦。為此,他與其他5位支部書記圍繞物資、感控、生活保障、監督督查、宣傳和黨建等方面的工作,創建了以支部和黨員同志為基礎的“六縱六橫、由點及面”的管理架構,從總支到隊員,層層推進,形成“生命至上、感控優先、人人都是感控踐行者”的駐地感控理念,設立黨員“門禁感控崗”“流動監督督查崗”“醫學觀察隊員照護專班”“駐地管理紅黑榜”,確保每一項管理措施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達到人、落實到位。
同時,肖硯斌組織駐地感控隊員開展“手衛生督查”“摘脫口罩更換規范督查”“核酸采集督查”等專項活動,并通過設立“整改通知書”督促高質量落實感控管理措施,筑牢駐地酒店的感控防護墻,為醫療隊員們提供了安全的休息港灣。這一管理模式也被隊內稱為“威斯汀管理模式”,被推廣到醫療隊的其他駐地酒店。
5月25日,援滬醫療任務圓滿完成。當隊友們登上返回昆明的航班時,肖硯斌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作為一名新時代共產黨員、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無論身著白大褂還是防護服,我始終愿做一名逆行者,在不一樣的戰場,履行治病救人的使命。”
云報記者 陳怡希
羅銓
促進中醫傳承發展
7月20日,第四屆國醫大師及第二屆全國名中醫表彰會舉行,云南省中醫醫院主任醫師羅銓獲第二屆全國名中醫稱號。
7月22日8時,羅銓來到省中醫醫院按時出診。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矯健、面帶微笑地走向診室。門診室外,已有眾多患者在等候。如今84歲高齡的他,仍每周出診2次。
“我近期感覺心慌,胸悶不適。”65歲的馬萍(化名)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多年。
羅銓詳細詢問了馬萍病情,把脈后看了看她的舌苔說:“你兼有氣虛、陰虛。選用生脈冠心方(自擬方)加減,通補兼施,治以益氣為主,兼顧活血,從而達到標本同治的良好療效。生脈冠心方益氣養陰,補氣以生陰,補陰以養氣。正盛則邪去,可達補與通并用,正復脈通,胸悶胸痛自除。”
坐診現場,患者一個挨著一個進來,羅銓連續工作幾個小時沒有走開。
1956年,羅銓作為首屆中醫大學生進入廣州中醫學院中醫醫療系學習。畢業后的他毅然響應國家號召,踏上了從廣州開往昆明的火車。抵達昆明后,他被分配到云南省中醫醫院工作,并遇到了讓他受益終身的恩師云南省名老中醫呂重安。跟師3年,羅銓了解了云南本地的用藥習慣和特色,并繼承了呂重安的醫理和經驗。在進醫院的第5年,羅銓成長為內科業務骨干和業務負責人,年輕的他不僅能運用中醫知識醫治病人,還具備非常扎實的西醫基礎和豐富的西醫臨床經驗,在他手中挽救的生命不計其數。
作為內科業務負責人,羅銓深知提高中醫業務水平的重要性。多年來,他不斷修煉“內功”,經過正規、嚴格的中醫經典理論學習,得到國醫大師鄧鐵濤及呂重安等名師的親身指導,在基于鄧、呂二老益氣活血化痰,溫補脾腎等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羅銓勇于探索創新,重視調理氣血,培補先后天之本,補腎注重溫陽護陰,陰陽互根;補脾注重健脾益氣,升清降濁,對“姜、附、參、芪、丹參、三七”等藥的運用尤具心得。他對冠心病的診治研學深透,提出其病機為“氣陰兩虛”論,注重“心氣”與“心血(營陰)”的調理,常以“補益脾腎,益氣養陰”為主,結合化痰、活血治療,效果優良,得到國內同行專家高度認可。經驗方所配制的院內制劑“參附健心膠囊”“靈芝益腎丸”和“十味消渴丸”在臨床應用20余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繼承是中醫發展的堅實基礎,創新是中醫發展的活力源泉,繼承和創新的有機結合,是促進中醫持續發展、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近年來,羅銓創建“云南羅氏調氣理血學術流派”,已培養三代學術傳承人,并在縣級基層醫院建立了“羅銓名醫工作室”和“云南羅氏調氣理血學術流派”二級工作站,提升了基層醫院的診治能力,為基層醫院培養了技術骨干和學術繼承人。
云報記者 陳鑫龍
韓明華
以診治好疾患為驕傲
8月17日上午,記者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云南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韓明華的辦公室時,他正在精心準備要為全院醫生授課的課件——《合格醫生的練就》。
合格醫生的練就?記者對這個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問道:“您認為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呢?”兩鬢斑白的韓明華脫口而出:“首先要熱愛治病救人,要以診治好疾患為驕傲。”
“我熱愛醫生這個職業,愛崗敬業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掛在嘴邊。病人只要到了我的面前,我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解除他們的病痛,別的想法一概沒有。” 韓明華侃侃而談。
198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韓明華進入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014年通過人才引進赴云南大學附屬醫院心內科擔任主任,至今已從事心血管病臨床工作30余年。工作中他認真踏實,勇于擔當,努力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先后多次被醫院和醫科大學評為“優秀黨員”,2019年被評為云南省衛健委系統“優秀黨員”。
在臨床診療工作中,韓明華以病人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耐心細致地診治每一名患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練就了精湛過硬的臨床技術和扎實的臨床功底。
一次,他在冠心病監護病房當班時,收治了一名50多歲的病人。病人患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呼吸心跳停止。韓明華來不及多想,立即為病人實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還有一次,他參加一名心臟瓣膜病患者的介入手術。手術進行得不太順利,經過近48小時連續不間斷地觀察搶救,病人脫離危險后,他累得差點癱倒在地。多年來,他會診解決了大量疑難病例,現場指導、搶救了許多病人,醫德醫術受到了同行和社會的高度認可。
韓明華還積極投身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先后培養碩士研究生30余人,畢業后已成為各家任職醫院的骨干。由于教學成績突出,他被昆明醫科大學評為“三育人”“先進個人”7次;2005年被評為首批“昆明醫科大學骨干教師”。韓明華結合臨床經驗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獲得云南省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進步三等獎等16個獎項。鑒于他在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表現,2005年他被國務院評為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和臨床科室主任,我要用自己多年來總結的臨床經驗和對醫學的感悟培養年輕醫師,打造一個醫德好、醫術精、善用術,具有良好文化和良好醫療工作習慣的團隊,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韓明華堅定地說。
云報記者 張雪飛
李彥林
“體醫融合”開出運動處方
一身學術氣息,親切的眉目間流露出一絲疲憊,這是李彥林給記者的第一印象。8月17日15時許,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李彥林利用門診間隙接受了記者的短暫采訪。
1969年出生的李彥林除擔任醫院學科主任外,也是教授、博士生及碩士生導師。他主管的科室經過10年的建設與發展,目前在運動創傷、關節鏡、脊柱內鏡及運動促進健康四個領域處于國內同步、省內領先水平。
不開藥,只開運動處方。一個具有“體醫融合”特色的新門診去年年初在昆醫大附一院成立,一名肥胖患者收到了國內三甲綜合性醫院開出的首張“合格”的運動處方。
李彥林介紹,該患者心肺耐力和平衡能力稍差,肥胖,運動不足。建議其每次慢走5分鐘做熱身運動,然后連續快走30分鐘,再做5至10分鐘的減速慢走、拉伸等整理運動,恢復至平靜呼吸和心率,每周如此運動5至6次,前4周的活動為中等強度下限,靶心率為每分鐘126至140次。
在昆醫附一院“體醫融合中心”,獨立的心肺運動測試室、體適能測試區、有氧和抗阻訓練區等一應俱全,過道走廊也規劃了健身步道。
“運動處方具有治病和防病的雙重利好。” 李彥林說,例如一些進行無創或微創手術的患者,為了使其盡快恢復,醫生會根據體適能測試結果,定制出不同的康復方案,運動處方內容一般包括有氧運動、肌肉力量練習和柔韌性活動。針對一些亞健康人群,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科學運動,也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病、防病效果。
目前該院運動醫學科已組建了一支規范化、專業化的運動處方團隊,并在全省率先開展運動處方師培訓,已培訓150人。截至目前已開出包括癌癥、骨質疏松、肥胖、糖尿病、痛風等疾病在內的2600多張運動處方。
“‘體醫融合’是實現人民群眾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這需要體育和衛生等部門在體育與醫學、慢性病預防與康復等方面融合協作,共同打造全民科學健身與運動處方的綜合平臺。”李彥林說,成立“體醫融合中心運動健康專病門診”是“體醫融合”的具體實踐,作為一名黨員,能夠借助這個平臺為患者提供體育科學理念與現代醫學理念相結合的治療方案,更好地踐行了“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使命。
云報記者 秦明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