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召開“云南科技增糧”成果發布會。會上,來自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分別推介了稻類、玉米、馬鈴薯等21個(項)糧食作物新品種和新技術。
充分發揮科技作用,為云南糧食增產作出應有貢獻,近年來云南糧食作物研究所、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以糧食科技支撐為主線,創新發力云南兩用核不育系、粳稻香軟米、優質蛋白和高油玉米等品種選育利用,通過國家審定(登記)品種29個、省級審定品種34個。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國際領先,兩系雜交小麥應用技術體系、小麥雙單倍體高效育種技術國內領先,并創造了多項紀錄。
發布會現場,隨著節水抗旱稻“旱優737”,創造我國常規糯稻畝產和百畝連片平均產量兩項高產紀錄的“云科粳1號”,利用“合系35”與元江普通野生稻雜交育成的“云資秈42號”,解決山區糧食安全問題的陸稻新品種“云陸142”等系列糧作科技成果的發布,為我省落實糧食安全戰略提供了科技支撐。
據介紹,“十三五”時期,省農科院作為省政府直屬的多學科、綜合性、公益性的農業科研機構承擔著云南省關鍵性、戰略性重大農業科技問題的研究和創新任務。省農科院加大品種選育及技術研發力度,選育研發稻類、玉米、麥類、馬鈴薯等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110余個(項),其中,41個新品種入選云南省主推品種、16項技術入選主推技術。
近年來,圍繞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要求,大力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區,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年均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成果超過38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超過2000萬畝。特別是針對云南省山區糧食安全需求及陸稻改良的科學問題,以陸稻高產優質改良為目標,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從國內外引進陸稻資源、新品種及技術,引進國外及創制陸稻品種(系)6000余個,有效解決了云南及我國自有資源抗旱及抗病性差、育種手段單一等問題,創新育成了“云陸142”等一批陸稻品種獲云南省審定并在云南及周邊國家推廣應用。同時,以陸稻新品種為基礎,研究形成“水改旱”陸稻直播、陸稻玉米規范間作等新技術,累計推廣應用面積超過100余萬畝。
2021年,我省打贏了“十四五”糧食安全第一仗,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2022年,我省將繼續奮斗,為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將從多方面著手,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繼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全面提升主要農作物良種生產能力,加快糧食作物良種良法推廣,進一步提升糧食良種覆蓋率、綠色防控覆蓋率和綜合機械化率。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6287萬畝以上、產量保持在1930萬噸以上。
接下來,為做好科技增糧示范,加快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省農科院篩選出稻類、玉米、麥類、馬鈴薯等優質高產品種34個、5個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在全省部署40個科技增糧示范點,核心示范面積達13.15萬畝,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生產端與加工端增值增效,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云南網記者 龍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