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訊(記者 胡曉蓉)近年來,云南省堅持把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活動作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采取多種強有力措施全面開展國家級和省級、州(市)級示范區創建,取得明顯成效。
截至目前,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均開展了示范區創建工作,累計建成1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3家單位和3名個人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全省已命名和待命名的生態文明縣(市、區)62個,占縣域總數的48.06%;已命名和待命名的生態文明鄉(鎮、街道)1195個,占鄉(鎮、街道)總數的85.17%。
在創建實踐過程中,各地探索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創新之路,總結了許多有效的創建經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堅持把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抓手,確立了“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的思路,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美麗云南典范。
華坪縣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引領下,不斷探索“礦業轉型、礦山轉綠、礦企轉行、礦工轉崗”的“四轉”模式,形成以晚熟芒果為代表的生態產業,走上了從“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發展的實踐之路。昌寧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著力打造“阡陌有序、田園美麗、產業興盛、人民幸福”美麗縣城,縣城濕地面積達6500余畝,居全省前列,擁有11個公園,建成了山綠、水清、田美、園靚、宜居的生態之城。
元陽縣充分利用遺產文化賦予哈尼梯田強大的生命力,以維護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循環生態系統為重點,按照“生態興農、農興文旅、以旅帶商、以商促農”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哈尼梯田綠色生態品牌和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實施“一產助推旅游、二產服從生態、三產激活全局”生態模式,在千年哈尼梯田上探索出“稻魚鴨”綜合生態種養模式、哈尼梯田紅米產銷模式、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模式、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利用模式等,初步走出了一條元陽哈尼梯田保護開發、規范建設、科學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探索中,我省建立健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市)、縣(市、區)及鎮村創建申報管理規定和指標體系,按照“數量有突破,質量有提升”總要求,堅持統籌推進、注重實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創新機制、示范推廣,強化監督、動態管理,千方百計確保各層級創建活動落地落實、提質增效。各地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并以此為抓手,優化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節能減排、加強城鄉環境保護,提高了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升了人居環境質量,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