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溪日報記者 唐文霖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吹響“向科技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邁進“科學的春天”。從世紀之交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到邁進新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中國成立70年來,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玉溪科技工作緊扣夯實科創基礎、提升科創能力、增強科創實力,砥礪前行、銳意進取,匯聚創新活力,澎湃發展動力。
輝煌歷程
從1958年設計制造萬能蒸汽拖拉機進京參展,到1973年成功研發南方系列水田耙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從1997年烤煙品種搭乘我國首艘神舟試驗飛船實現太空生物實驗零突破,到2007年完成煙草多重抗逆包衣丸化種子生產技術研發奠定中國煙草發展基石;從全球獨創“同步攪拌感應加熱坩堝下降法”晶體生長技術建成世界一流藍寶石襯底片生產基地,到即將實現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上市入列世界疫苗生產先進行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玉溪科技創新始終堅持貫徹落實黨的科技工作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立足理念創新、舉措創新,實現了從點的突破向面的覆蓋的轉型,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實施國家《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模》為起點,吹響“向科技進軍”號角,奠定了玉溪科技創新基石。改革開放之初,伴著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東風,以實施國家科技星火計劃為指南,開啟玉溪科技創新新征程。
世紀之交,圍繞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強化知識產權工作,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玉溪科技創新駛入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緊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全市“5577”總體思路和“四帶多園”總體布局,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抓手,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玉溪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跨越發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70年砥礪前行。制定實施《玉溪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玉溪的決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實施意見》等綱領性政策措施,玉溪科技創新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匯聚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
70年櫛風沐雨。實施國家星火計劃、強化知識產權工作、啟動科技創新“七大工程”、爭創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開展“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大討論大行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玉溪科技創新緊扣時代主弦,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主引擎,成為促進社會繁榮主動力。
70年鑄就輝煌。國家級星火計劃管理先進集體、全國知識產權管理先進單位、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科技管理先進集體、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和創新型城市,531名科技工作者榮獲全國、省、市勞動模范稱號,19056人次榮獲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玉溪科技創新譜寫出輝煌篇章。
夯實基石
從20世紀60年代農業機械廠建立農業機械科技小組,到70年代組織多家企業協同開展手扶拖拉機研發大會戰;從1997年紅塔集團成立全市首個企業技術中心,云南玉溪水松紙廠成為全市首家高新技術企業,到2000年紅塔集團設立全市首個博士后工作站;從2009年玉溪沃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5戶企業建成全市首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到2013年云南卓一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全市首個院士工作站。新中國成立70年來,玉溪科技創新工作以增加科創投入、培育科創主體、搭建科創平臺、建設科創人才隊伍為抓手,著力夯實科創基石。
新中國成立之初,玉溪科技創新支出為零,1978年僅7萬元。1997年,全市科技創新支出突破千萬元,2013年邁上億元臺階。2018年,全市科技創新支出達1.3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2.1%。持續增長的科技投入,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走向繁榮。
自1997年以來,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94戶,位居全省第二。自2006年以來,全市培育認定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39戶、科技小巨人企業4戶。自2012年以來,全市認定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13戶。培育科創主體,打造科創集群,科技創新推動玉溪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截至2018年,全市建成1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建成國家和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26個,建成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57個,建成3個省級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創建26個創新服務平臺、科技信息網絡平臺和科技創新數據庫。建設平臺,構建網絡,匯聚資源,凝聚力量,玉溪著力打造科創新優勢。
自1995年以來,全市培養選拔省、市級學科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才、創新人才及培養對象288人,“長江學者”1人、科技創業領軍人物2人、國家級創新人才3人、省級創新團隊4支。認定省級科技特派員100人,擁有超過萬人的科技人員和能工巧匠隊伍。科教興玉、人才強市,玉溪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建成13個國家和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大力推動社會化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建成玉溪雙創中心啟迪眾創園等多個“雙創”平臺,匯聚“雙創”人才,構建“雙創生態”,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高潮。
提升能力
從1954年邀請前蘇聯專家指導易門銅礦地質工作,到20世紀70年代華寧農機廠首開企院科研合作研發高揚程水泵榮獲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從1988年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簽訂科技合作協議邁出國內科技創新合作新步伐,到2016年與新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對外科技創新合作之門。
從2014年組織開展中國院士玉溪行,到舉辦中國玉溪科教創新高峰論壇、“一帶一路”數字科技文化節和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等系列活動。從依托東南大學和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構建招才引智合作平臺,到依托中科院昆明分院構建協作創新平臺,依托國家和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機構構建信息對接交流平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玉溪科技創新工作緊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方位展開科技合作交流,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工作,著力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截至目前,玉溪先后與3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全面、長期、穩定的科技創新合作關系。全市列入省科技合作重大計劃項目91項,簽約科技入滇項目65項。利用“科技入滇”和“云臺會”交流平臺精準開展科技合作交流,以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導向,提升優勢特色產業核心競爭力。
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突破核心關鍵技術16項,開發新產品19個,研發新裝備10臺(套),備案技術標準4個。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累計承擔國家和省、市科技計劃項目328項。累計新增專利授權751項,累計制定標準150項,發表論文606篇,榮獲省、市級科技創新獎項235項。
通過全面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全市培育國家和省級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9戶,省知識產權優勢培育企業28家。2010年,玉溪市通過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驗收,紅塔區、易門縣成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區)試點,玉溪市列為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
從1985年到2018年,全市累計專利申請量13414件,累計專利授權量8481件,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6件。全市專利授權量、有效量、萬人擁有量均位居全省第二。1978年至2018年,全市累計組織實施科技專項2333項,榮獲國家和省級科技進步獎472項,累計頒發市級科學技術獎1915項。
增強實力
1992年,玉溪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1998年,玉溪經濟技術開發區入列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2012年晉級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玉溪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火車頭”。2015年,設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著力構建起了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模式。2017年,紅塔區、通海縣、易門縣被認定為云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玉溪科技創新工作以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為突破,著力增強科創實力。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貢獻率由1995年的44%提升到2018年的58.5%。
截至2018年,玉溪高新區、紅塔工業園區、玉溪研和工業園區、易門陶瓷特色工業園區、通海五金產業園區入駐企業數達4012戶,建成投產企業3797戶,從業人員超過11萬人。不含紅塔集團完成工業產值800.5億元,占全市工業園區工業產值的62.6%,實現工業增加值191.8億元,占全市工業園區增加值的61.3%。
依托高新技術開發區,玉溪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玉溪行動計劃”,培育壯大卷煙及配套、礦冶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及食品、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現代物流、新型建材產業。打造國內一流的卷煙及配套產業基地和知名的數控機床制造基地、全省重要礦冶產業基地和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智能終端制造輻射中心、通信樞紐和區域信息中心、現代物流集散中心。
截至2018年,玉溪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聚集6個科研機構,建成71個涉農科技創新研發平臺,50個公共服務平臺、測試檢驗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開發培育新品種120個,自主研發和引進科技成果超過100項,轉化科研成果60余項,榮獲省級科技獎29項。實現農業產值250億元,實現農業增加值151.3億元,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8%。
以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為引領,玉溪高原特色農業打造出蔬菜、花卉、蘆薈、畜牧、油料、糖茶、藥材、林果、水產9大類特色產業集群。玉溪蔬菜出口基地首批入列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新平縣入列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通海縣、新平縣入列全省首批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通海縣入列全省出口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示范區。